窗的前世今生——中国门窗博物馆
撰稿:林少中 编辑:恩泽
窗 的 前 世 今 生
——中国门窗博物馆
一、论身世 窗是人类最早的制造业产品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人文之初,营造之始,既现门窗。论身世,窗应该是人类历史上制造业最早的产品之一。其它的产品还有房屋、新石器(有别旧石器)、陶碗罐、草绳和树皮绳、兽皮衣、骨针、弓箭等,大概就这么几样了。足见窗历史之悠久。
那么,我们的祖先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用窗的呢?
说窗,离不开建筑。“人猿相辑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在石器时代,也就是人类幼年时期,华夏大地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有巢氏,开始带领人们造屋,为了安全,最初的屋子是建在树上的,像鸟巢。后来会用火了,才转移到地上。开始用木土建房,最初的房子是半地下结构,冬暖夏凉,这样追踪溯源起来,现代世界上最前卫的“被动式绿色建筑”的原理,其实就是我们老祖宗最初走出山洞后,建的第一代房屋。
我国这种土木结构的建筑形式一直延续几千年至今,因此中国传统建筑特点就是土木建筑。清华大学最悠久的系至今还叫土木工程系。
在东汉许慎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里,第一次对窗做出详解:“囱,在墙曰牅,在屋曰囱。窗,或从穴”,解释为窗开在墙上叫牗(yǒu),开在屋顶叫囱(cōng),“窗或从穴”,最早的窗是在屋顶开一个洞,同时兼备排烟通风采光三个功能。汉字“窗”上面那一个“点”,就是最初窗的位置。烟囱和窗分开,那是以后的事了。
二、古窗是存世稀少的文物 可惜少有人研究
因材质的原因,我们可以大量出土发现远在青铜时代的文物,如鼎、铜镜、钱币等金属器物或者玉、石、陶、瓷类等,却很难发现古代木窗的踪迹。
现今我们能够看到的中国古窗很少,最远的也就到明清时期,可谓弥足珍贵。这和千年一脉相承的土木建筑形式有关,风蚀雨侵,天灾人祸,战乱等等因素袭扰着本不结实的建筑,因此,能够留存下来实在是少之又少。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最古老的建筑,也就是建于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等三五处建筑了,留存完整的,大都是明清时期建筑。
相比,欧洲的古建筑留存就很丰富了。从早期爱琴海畔的古希腊,到中世纪,再至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虽今斑驳,却尚存完整。欧洲人很早就知晓用火山灰加石灰和碎石制成天然的混凝土做建筑材料,并大量使用硬度极高的各类石材做建筑结构支撑,因此,千年风雨过后,耸立依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尽管人类用窗的历史是那样的久远,但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系统研究中国历代门窗和世界门窗发展演变的著作面世。
然而,窗留给后人可探索和遐想的空间确又是那样的宽广。如,我们大体可以推断出,在窗玻璃以前,是窗纸,窗纸以前是窗布,窗布以前是窗板。但是问题是,玻璃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又何时在哪里先用到窗上?最早的窗玻璃出现在哪里?东汉发明纸以后,马上就用做窗纸吗?显然又不是,有句成语叫洛阳纸贵…….另外据研究,欧洲为何就没有用窗纸的过程?
还有,窗的形状及开启方式,唐朝的窗究竟是啥样子,宋代的窗又是如何开启的?虽然没有考古出土古窗佐证,但是如果探究,还是能从古代文献和绘画中寻见端倪的。比如,看敦煌壁画,我们可以发现唐代单扇方棱窗,看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得知宋代是竖棱窗,上下两扇,下扇固定,上扇可以向外推开支起。有趣的是,这种外开窗至今在中远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可以见到,俗称“老虎嘴窗”。
探究任何事物的历史演变过程,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三、中国有了门窗博物馆 也是世界第一个
眼是心灵之窗,窗是建筑之眼,也是历史之眼。
缺憾的是,我们以往透过窗眼看历史,都是碎片化的。比如,苏州拙政园看的是明代南方木窗;大同上华严寺看的是辽代北方木窗;故宫看的是明清皇家木窗;宁波的蛇蟠岛看的是石窗;布达拉宫看的是藏式窗,等等,就像一串串珍珠,洒落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没有被串起。至于现代科技的各类新型窗,更是无处可觅或闻所未闻了……据权威查证,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门窗博物馆。
现在有了。就在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内,叫中国门窗博物馆。
走进门窗博物馆,笔者仿佛进入一条浓缩的时空隧道。在这里,不仅从一个新的视角发掘和诠释我国的博大精深的建筑历史文化,还能全面地看到现代之窗的科技发展与未来。
博物馆坐落于河北高碑店市的中国国际门窗城内。分为中国门窗发展历程馆、现代门窗馆、高科技节能门窗馆、中国风精品馆和门窗保温隔热抗风压体验区、被动式节能建筑体验中心等。博物馆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馆藏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代木门窗、石窗、琉璃窗及五金锁具配件1500多件、现代门窗展品2000多件、当代节能门窗和新科技门2600多件。由于场地所限,目前只能采用轮展方式展出。
另外,在与博物馆毗邻的门窗城的其它六个展馆内,还展出着代表国际国内最高发展水平的700多家企业的十几万种门窗上下游产业链精品,其中欧美一线名企74家之多。每两年一次的中国高碑店国际门窗博览会更是成为与德国纽伦堡门窗博览会比肩的两大国际展会。
德国驻华大使科慕贤和德国能源署署长科勒在参观门窗博物馆后,为博物馆签名称赞为“世界之窗”。自2012年博物馆吧开馆至今,已经累计接待世界各地和国内游客50多万人次。
“我们计划新建一座更大的博物馆。新馆由德国能源署参与设计,采用被动式节能新技术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座冬季不用供暖夏季不用空凋的被动式节能博物馆”。
沧海桑田,时光飞逝,古老的窗凝为记忆的雕塑和文化的符号。平平静静地演变,是窗的过程,唯一不变的 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解读窗,就能从一个新的路径破解人类文明的密码。
德国驻华大使科慕贤和德国能源署署长科勒参观博物馆。
德国门窗协会的专家参观博物馆时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国的窗纸,我能摸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