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行业正迎来第三轮洗牌潮
私募行业正迎来第三轮洗牌潮
一轮牛市延续一年多之后,一些业绩向好的基金经理往往会考虑离职,他们通常会选择自己单干做私募,这是每一轮牛市中后期的寻常现象。
从2018年底至今,市场开启显著的结构性行情。尽管大盘指数的表现平平,但在显著的结构性行情中,科技、医药和消费等行业表现抢眼,从2019年初至今,数百只公募基金的净值已实现翻倍,这是典型的结构性牛市。
一批把握住了此轮牛市的基金经理,受到市场的强力追捧。不少基金经理的资产管理规模,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从几亿元迅速提升至过百亿元。管理规模超百亿元的基金经理数量大幅增加,这也是此轮行情中的显著现象。
对于公募基金产品来说,收入几乎完全依赖基金管理费。即使是费率较高的偏股基金,每年管理费收入也仅有资产管理规模的1.5%。在管理费收入中还要给销售渠道分成,尾随佣金通常会有三四成乃至更高,最后到基金经理手中的奖励金额,同他们管理基金产品所赚的钱相比,相差悬殊。
对于私募基金产品来说,除了年化2%的管理费收入,还会有20%的业绩提成。在牛市中不少基金净值实现翻倍,这也意味着基金经理会有非常丰厚的业绩提成收入。这也是很多明星基金经理离职自己做私募的主要原因。
通过一轮牛市带来的收入,相当于担任公募基金经理10多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收入,这是不少基金经理“奔私”的考量因素。当然,除了收入方面的因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或者追求更为自由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少基金经理“奔私”的重要原因。
今年以来,不少机构的投资明星选择离职创办私募基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离职的公募基金经理已超过200人。其中,富国基金前明星基金经理于洋加入上海钦沐资产,同为富国基金的投资大咖于江勇则创办了丰琰投资,东证资管的明星基金经理林鹏创办了和谐汇一,泰康资产前明星基金经理余海丰创立了慎知资产。
从国内私募基金的发展历程看,在2007年的牛市中,一批公募基金经理离职创办私募基金,如今业内知名的淡水泉、星石投资等为其代表;在2015年的牛市中,有超过100名公募基金经理离职“奔私”,包括汇添富基金的齐东超,嘉实基金的党开宇、刘天君,华安基金的李冠宇等;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离职“奔私”,已经是业内第三轮“奔私”潮。随着市场行情的演绎,预计还会有更多基金经理离职“奔私”。
从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后的发展现状看,现实并非理想中的那么美好。过去10多年来,数百名公募基金经理选择弃公奔私,但是真正能做强做大的私募基金屈指可数。去年5月份,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了《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投资者管理细则》,要求参与网下打新的私募基金规模须连续两个季度均为10亿元以上,在全部9720家证券类私募中仅有381家达标,占比不足4%。
从过去两轮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大发展时期往往也是洗牌加剧期。可以预见的是,真正能够发展壮大的私募基金只能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