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塑钢门窗电话
文章目录:
1、石景山:老工业区有了新意境,城市新地标加速崛起2、石景山分区规划公布,2035年实现首都城市西大门复兴3、专访石景山区区长李新:打造京西复兴、活力、美丽、品质之城
石景山:老工业区有了新意境,城市新地标加速崛起
金风起、落叶黄,北京最美的时节到了。
中秋国庆假期,近百万游客走进石景山,在八大处感受自然与古朴,到模式口回味驼铃悠悠,踏入首钢园、冬奥公园体验活力四射,品味独属于京西的诗情与画意。
石景山,“离城最近的山 离山最近的城”,如今正展现多元秋色,更蕴藏隽永诗意。
首钢园里,市民泛舟群名湖,感受新首钢的风采与活力。杨国东摄
国庆期间,游客在八大处公园举办的活动中体验非遗传承技艺拓印。本报记者 吴镝摄
●自然山水藏诗意
对工作在八大处20余年的李莉来说,秋天是八大处公园最美的季节。“二处灵光寺宝塔巍峨,五处龙泉庵流水叮咚,再过两天等元宝枫、黄栌叶子慢慢变红,层林尽染之势更是不输香山。”李莉说。
拾级而上,身边清新的林气、优雅的环境、虬曲的古木、闪耀的日光,无不令人快慰,颇有“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的雅趣。中秋国庆假期,这里还举行了韵味十足的西山八大处文化节,市民游客前来听红色故事、寻迹老照片、赏非遗、品民俗、登高健身,丰富活动令人流连忘返。
西山八大处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宜人的佛教寺庙园林。田树藩《西山名胜记》将其精髓概括为“三山”“八刹”“十二景”。但过去来八大处赏景并不轻松,景区门前原有一个公交场站,各类设施相对老旧,景区一直存在交通拥堵、停车困难、周边环境不匹配、景观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八大处门区道路景观提升工程相继完工,门区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微循环路打通,溪水景观、步行广场建成,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游园体验。市民来这里舒适便捷,品秋赏景也更轻松愉悦。
放眼全区,像八大处一样在近些年焕新的公园绿地还有很多,既有北京冬奥公园、衙门口公园这样的大尺度绿化美化,也有松林公园、八角新乐园等街角公园及小微绿地的改造提升,市民家门口徜徉森林绿地,享受身边的诗情画意。
数据显示,石景山全区森林覆盖率31.49%、城市绿化覆盖率5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3.89平方米,三项指标均为城六区最高。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9.32%,居全市第一。
“森林石景山、生态复兴城”的城市建设愿景不断从蓝图变为现实。
●人文历史含深意
沿着山路向西南而行,京西古道模式口就在翠微山下。这条古色古香的街区曾经驼铃声声、人潮熙攘,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如今,这条千年古道、百年老街经过提升改造,加入了时代的新气息。假期期间,模式口城市更新周文旅消费季为老街带来丰富活动,游客到此沉浸观展、畅玩艺术节、逛驼铃古道生活节市集,感受活力多彩的古街新韵。
民俗专家王成祥是模式口的老居民,见证了模式口的变化发展。“过去这里就是个大型农贸市场,门脸房用来存放货物,大街上摆摊售卖,本来并不宽敞的大街被堵得水泄不通,垃圾成灾、交通不畅。就像是‘一堆国宝埋进了垃圾堆’,很多街坊都走了。”
自2016年开始,石景山区启动了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经过多年治理,彻底清除了过去农贸市场的乱象,还引入了餐饮民宿、咖啡文创等全新业态,恢复了古街昔日的兴盛繁华与烟火气。“现在的变化太大了,整条街不仅环境改善很多,而且变得年轻时尚起来,很多外地游客、年轻人会特意来这打卡,让我们这些老居民也特别自豪。”
改变的不仅是古街风貌,藏在古街深处的古迹也焕发新生。法海寺的大雄宝殿内,十铺精美壁画保存至今。它们代表了明代壁画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古代的艺术瑰宝,也是北京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壁画。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播壁画艺术,石景山区在法海寺山脚下建成法海寺壁画艺术馆,1800平方米的展馆内,设有4K高清显示屏原比例还原壁画真迹,让这些“沉睡”近600年的壁画“活”了起来。游客来到翠微山南麓,既可以直观欣赏壁画真迹,也能在数字空间里获得沉浸式体验。
模式口大街上,明清两代不受香火、不做道场、不开庙门的承恩寺,也褪去了神秘色彩,门前挂上了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由金漆镶嵌非遗工艺制作的牌匾“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成了市民了解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
●现代生活有创意
继续南向下山,身边的永定河从崇山峻岭中顺流而下,冲出了一片沃土平原,地势从这里逐渐平缓,视野也变得开阔起来。高耸的新首钢大桥横跨永定河两岸,桥下便是近年来石景山区打造的北京冬奥公园。国庆假期,公园主景区京华水韵两侧的狼尾草连绵成片、摇曳成海,吸引游客拍照合影;马拉松大本营内,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的篮羽馆、足球馆、网球馆、儿童乐园内,每天都挤满运动健身、亲子娱乐的人群,整座公园变成了京西活力的重要地标。
“我家就住在公园边上,从窗户一眼就能望见这里,公园没建成的时候我就关注这里了,现在带着家人朋友没事就去公园遛弯。”家住古城街道滨和园社区的李佳说,“以前莲石湖公园只通到新首钢大桥下,现在整个永定河沿岸都连通起来,我们一路能走到广宁。平时来这里跳跳舞、唱唱歌、走走路,呼吸新鲜空气,感觉特别放松,这里就是我们街坊邻居的一个大乐园。”
依永定河而建的冬奥公园,就像针线一样缝合了以往割裂的城市空间。由于堤岸、铁路线和厂区围墙,过去这里是荒废遗弃的城市角落,如今北京冬奥公园与首钢园在高线公园、冰雪森林和首钢大桥下3处节点实现互联互通,水、城、厂融为一体,冬奥、工业遗产、永定河、西山等元素点缀其中,盘活了整个京西地区的血脉与活力。
与冬奥公园相邻的首钢园,更是完成了从停产到转型再到活力复兴的华丽转身。近年来,随着“体育+”“科技+”以及科幻产业在这里集聚,服贸会、中国科幻大会等重大活动落户园区,商业综合体、咖啡厅、网红餐厅等商业业态加速布局,新首钢成了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去年,首钢累计入园客流达470万人次,举办首发、首展、首秀活动300余场,“厂区”“园区”加速向“社区”“街区”转变,让市民享受到创新活力的新诗意。
记者手记
诗意生活 活力新城
提起石景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首钢、八宝山等关键词。随着近年来石景山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更新加速推进,全区面貌发生巨变。以往老工业区的形象一去不复返,首都城市新地标在这里加速崛起。
记者在石景山实地探访发现,这里的山山水水、人文历史遗迹中,既有大自然的馈赠,也有古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更有今人破旧立新、转型谋发展注入新的创意活力。秋高气爽时节,漫步其间,别有一番韵味。
今年9月,石景山文旅局进一步策划推出“诗意石景山”文化传播品牌,结合石景山区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推出诗歌、诗会、诗书展览等丰富活动,人们走进石景山,感受诗意生活,重新认识这座崭新的活力新城。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孙云柯
流程编辑:郭丹
石景山分区规划公布,2035年实现首都城市西大门复兴
新京报快讯(记者 周依)《石景山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日前公布,规划明确了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远景展望到2050年。根据功能定位,石景山区将建设成为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
规划明确,到2035年,石景山将实现首都城市西大门的复兴建设,产业转型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首都功能更加优化,成为首都西部重要的综合服务中心, 打造首都生态宜居样板,实现多元文化交融、山水城市相融、产城发展共融,营造更有创新活力的经济发展环境,提供更平等均衡的公共服务,建设更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生活方便、生产高效、生态优良的生态宜居典范城区。
从远景来看,到2050年,石景山将成为首都功能提升、产业转型发展、生态宜居城市的典范,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典范。
石景山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示意图。图/石景山区
布局:将加强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两侧功能、环境提升
根据规划,石景山将构建“一轴一带、多点支撑、组团协同”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轴即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一带即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多点即新首钢、苹果园等重要城市功能节点,组团包括东、中、西部组团,将加强各组团协同,促进东西均衡,实现区域整体发展。
规划提出,充分发挥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空间串联作用,依托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不断加强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两侧功能、环境提升,加强交通修补、风貌修补和绿地修补,强化建筑高度、城市天际线、城市色彩与第五立面管控,深入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逐步提升沿线环境风貌。
功能:服务冬奥,打造首都冰雪地标
根据规划,石景山将打造冬奥赛事场馆新地标,将工业遗产改造与冬奥体育相结合,打造北京冬奥会标志形象。同时,积极发展冰雪体育运动,以冬奥为核心功能,强化冬奥功能拓展,承接全国重大赛事任务,以冬奥广场、体育中心、冰雪运动中心为载体,拓展基层冰雪场地布局,并带动体育健身、冰雪休闲产业升级,打造首都冰雪地标。
规划提出,将以 M11 号线西段(冬奥支线)为基础,强化对冬奥广场的公共交通支撑,结合既有线路构成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并依托京张高铁、延崇高速公路、首都机场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区域交通枢纽构成京津冀联动、冬奥赛事一体化的整体功能格局。同时,加强市政、医疗、住宿、安保等服务设施建设,提高赛会运行保障和服务水平。
此外,将更加注重冬奥会奥运遗产赛后利用工作,结合全民冰雪运动普及、青少年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场地支撑。同时促进冰雪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冰雪文化特色品牌。
文化:将加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
规划提出,石景山将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整合区域多元文化资源, 实现山水环境与多元文化的有机共融,以生态文化为内核带动城市整体发展。构建八大处-模式口历史传统文化以及新首钢现代工业文化发展核心,以冬奥会筹备举办为契机,打造首都多元文化展示窗口,强化文化节点塑造,以慈善寺、五里坨民俗陈列馆、北辛安记忆建筑等历史文化节点为基础,实现以点串线、织线成网的整体文化格局。
同时,结合工业遗产改造利用,依托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带动“体育+”、科技创新、高端商务金融、文化创意等相关功能发展。强化苹果园交通枢纽的统筹引领作用,带动产业综合配套服务的升级发展。进一步完善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以及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发展现代金融、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等功能。以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等工业遗产的可持续改造为基础,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带动周边区域的整体发展。
生态:全区森林覆盖率提至33%以上
在生态建设方面,根据规划,石景山区将构建“山环水绕,绿轴穿城,绿链串园”的绿色空间格局。其中提出,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到203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由现状28.26%提高到33%以上,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全区构建市、区、社区三级绿道网络,其中,市级绿道17.5公里,区级绿道70.5公里。到2035年完成区级绿道建设。
此外,将开展河流水系综合整治,2035年达到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符合水功能区水体达标要求、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5%。大幅改善永定河石景山段及莲石湖的水环境质量,力争南大荒断面水质达到 III 类水质目标、努力改善五里坨、广宁区域水环境质量,确保麻峪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水资源利用方面,到2035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将实现降雨70%就地消纳和利用,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达到20%。
民生:实现全类便民设施服务100%覆盖
公共服务方面,规划提出,适应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各学段教育资源结构,补充供给短板,科学合理做好教育设施规划。到2035年,全区基础教育设施千人用地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到2035年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现状7.25张提高到8张左右。
同时,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覆盖居住区的“15分钟健身圈”。结合冬奥会筹办打造冰雪体育运动承载地,加快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新建体育设施,鼓励体育设施与文化、教育、绿地等设施共建共享,与公园绿地、滨水空间及其他开敞空间兼容设置,并将推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到2035年,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到1.52平方米。
此外还提出,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充分利用综合性商业设施、零售商业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进一步发展一站式便民服务综合体。到2035年,实现全类便民设施服务100%覆盖。
新京报记者 周依
编辑 丁天 校对 柳宝庆
专访石景山区区长李新:打造京西复兴、活力、美丽、品质之城
石景山区曾是首都的重工业基地,以首钢涉钢产业搬迁调整为标志,如今石景山已率先走上了疏解非首都功能之路,实现了从传统重工业区向绿色高端之城的蝶变。
石景山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新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回顾2023年,石景山区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两大战略”,统筹做好城园融合、产业融合、山水文化融合、治理力量融合“四篇文章”,打造京西复兴、活力、美丽、品质之城,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石景山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新(右)做客新京报千龙网两会访谈间。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2023年石景山区新增市场主体超1万家,新增高精尖企业超1800家
新京报:在区“两会”上,李区长把2023年石景山区的新工作、新进展提取为四个关键词:复兴、活力、美丽、品质。这四个关键词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李新: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两大战略”,统筹做好“四个融合”文章。我们围绕“城园融合”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聚焦生态复兴、产业复兴、文化复兴、活力复兴,推动石景山区和首钢园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复兴之城”。
我们围绕“产业融合”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重点产业功能区、高精尖产业体系和“五子”联动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区域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活力之城”。石景山区过去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在市委市政府共同支持下,首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今我们的产业实现了由过去的重工业占比70%以上到现在服务业占比到80%以上的转变。2023年,石景山区新增市场主体超过1万家,新增高精尖企业超过1800家。石景山区越来越成为一个“活力之城”。
我们围绕“山水文化融合”加快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推动自然山水、古道村落、工业遗址、红色印记、文化创意等特色资源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美丽之城”。去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文化论坛配套活动和西山永定河文化节,统筹做好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利用等工作。全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生态图景正逐渐呈现在市民眼前。
我们围绕“治理力量融合”,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打造“品质之城”。过去一年石景山区增强托育、医疗、文体休闲等公共服务供给,新增托育机构园所13家、托位570个。第五次通过国家卫生区复审,连续两年医联体综合评价位居全市第一。“以‘品质社区’点亮品质之城”获评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全区的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工作的不断提升,包括城市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让石景山区逐渐成为“品质之城”。
石景山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新。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新京报:2023年年底,国际雪联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在首钢园成功举行。首钢园区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举办、城市复兴完美结合。过去一年,首钢园有哪些新变化?
李新:首钢园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体系日益健全,2023年,首钢园入园客流量突破1200万人次,这说明首钢园已经成为了一个人们向往的地方。在冬奥会之后,首钢园把自己的“门”打开了,以更开放的态度欢迎企业、游客来到首钢园内。现在进入首钢园的路属于市政道路,大家都可以进得去。另外,公安、绿化、交通等公共服务的部分也交给了区政府来管理,这也有利于实现“城园融合”,实现“厂区”“园区”向“社区”“街区”的转变。
在首钢园,三高炉全球首发中心、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和首钢滑雪大跳台等成为了网红级打卡地,大家来到首钢园,可以得到科幻、餐饮、酒店、零售、展览等多元体验。
在产业方面,过去一年首钢园聚焦“科技+”“体育+”,以科幻产业集聚区等为核心产业载体,以产业协同、场景打造为发力点,加快高精尖企业集聚。2023年首钢园入园企业首次突破300家,注册资本总额超过500亿元,科技类企业占比超过70%,新增专精特新、“国高新”等企业20余家,园区企业营收增长超过15%。
2023年9月4日,石景山首钢园区,一高炉元宇宙乐园内,人们在表演真人虚拟对战游戏。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产业类型丰富、生态环境优美,这里“宜业”也“宜居”
新京报:近期,石景山区吸引了航天科工智能院、航天科威、航天开元等优质企业入驻。产业类型更加丰富,高精尖产业更加完善,请问过去一年在产业转型方面石景山有何发展亮点?
李新:石景山区的转型是“爬坡过坎”的过程,因为这里是由以重工业为主转型成以高精尖产业、服务业为主的区域,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产业转型中特别强调的是高精尖产业。在石景山区,金融和信息的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牢固,已经成为两大千亿级支柱产业。其次,石景山区持续扩大科幻产业影响力,“光场成像平台”一期建成投用。元宇宙(虚拟现实)做优做强,Soreal元宇宙乐园入选全国首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
另外,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的建设正有序推进,先导区已有37家企业入驻,出租率达90%,还有超过40万平方米的区域正在建设中,我们的工业互联网在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是大有可为的。
下一步,我们将对现有高精尖产业体系进行优化调整,着力巩固支柱产业,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特色突出、梯次布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继续推进中电科智能科技园、工业互联网产业园、虚拟现实产业园、科幻产业集聚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等特色园区建设。
2023年5月28日,北京石景山,“九天”科幻影视创投会在首钢园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举办。主办方供图
新京报:包含科幻、金融、信息等多种类型,已有一大批优质企业入驻石景山,大家为什么会选择石景山?
李新:2022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京西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擘画了京西转型发展新蓝图。计划实施以来,区域转型发展步伐明显加速,区域城市面貌和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在北京推动京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首钢园、石景山区是最耀眼的。
市委市政府非常支持石景山区的发展。从服务保障冬奥会开始,连续几年,石景山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是在持续上升的。2023年我们实现了460亿的投资,2022年实现了440亿,投资金额逐年稳步增长。石景山区的建设区域有53平方公里,如果只按400亿来算,石景山区每平方公里每年也有将近8个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于一个区域来讲,固定资产投资就是未来发展的潜力。所以大家都能看得到,这个地方是有未来发展潜力的。
另外,石景山区也是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石景山区有山有水,生态环境优美,我们不仅支持企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够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让更多的人居住在石景山,让石景山区更加宜居宜业。
新京报:首钢园、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等地是北京文旅消费的热门地点,近期各地文旅纷纷“放大招”,石景山区在文旅建设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李新:过去一年,石景山区紧紧围绕首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高标准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加快文旅深度融合,文旅业态场景不断上新、产品供给持续丰富、品牌活动叫响叫座、消费市场活力迸发、品牌形象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石景山感受“一半山水一半城”的活力和诗意。
2023年国庆长假期间,石景山游乐园,演员在巨大的“月亮”前表演汉唐新婚礼仪。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2023年,石景山区累计投入约3.09亿元支持带动文旅建设,完成14项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石景山区的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全链条,我们推出“氧气石景山”“诗意石景山”等融合创新品牌,实现“文旅+”联动发展。打造长安街西延线、炫酷潮玩首钢园、法海寺国宝壁画、京西古道模式口等流量新IP。首钢园入选了北京微度假目的地,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北京市旅游休闲街区,法海寺壁画艺术数字展入选2023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RE睿·国际创忆馆入选全国优秀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区内15家单位获评北京网红打卡地。市级以上媒体文旅营销曝光、传播量成倍数增长。
今年春节期间,石景山区将举办庙会、元宵灯会、游园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欢迎大家到石景山来走一走,感受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的焕新活力。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