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石柱的价格

Mike 0

文章目录:

1、重庆石柱深山里的“甜蜜产业”2、惊呆了一对石雕门当市场叫价竟高达20万3、走进稷山3处“国保”:稷王庙有“三绝”,马村砖雕影响至今

重庆石柱深山里的“甜蜜产业”

9月24日,中益乡最大的养蜂户陈小平在自家蜂场内检查蜂箱。新京报记者 王昱倩 摄

9月23日,中益乡正在举办农民丰收节。中益乡宣传部供图

中益乡打造的中华蜜蜂小镇的美食街,房屋刷成了蜂蜜黄色,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新京报记者 王昱倩 摄

当地利用地广林地面积大、蜜源植物种类多等优势养蜂,蜂蜜产业促增收,带动村民脱贫

从87岁农妇马培清家院落中抬眼望去,对面的山峰上,题写着“中华蜜蜂谷”几个大字。

马培清的房屋是一幢崭新的三层姜黄色小楼,圆形竹箕装饰着阳台上的木桩,上面贴着红色对联:幸福中国,甜蜜华溪。

马培清所在的华溪村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这里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学校、农村,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在马培清的院子里,习近平同村民代表、基层干部、扶贫干部、乡村医生等围坐在一起,共话脱贫攻坚。

2018年,中益乡把养蜂作为了主导产业。通过“甜蜜的产业”来带动村民致富。马培清家也通过养蜂、种植中药材等,去年家庭收入4万多元钱。

今年6月,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共539户1840人全部达到了脱贫的标准。

养蜂就像养宠物

8月底是取蜜的时节。天一擦黑,中益乡盐井村35岁的陈小平开始取蜜。他穿着一身迷彩色防护服,手戴橡胶手套,头顶一盏红色探照灯,双手使劲抖几下排满了六角形蜂巢的蜂脾。

直到大部分的蜜蜂脱落,再用刮板将成熟蜂蜜刮进木桶,放入摇蜜机。

他是乡里最大的养蜂户,养了600多个蜂群。作为打造中的“中华蜜蜂小镇”,中益乡一共有470户蜂农,养殖了8000多群中华蜜蜂(简称“中蜂”)。

如果是白天,能看到细细的蜂蜜丝黏着,像黄色的液体绸缎。陈小平不会讲花哨的话,他憨厚地笑,“养蜂就像养宠物,只要你心细就行。”

自从养殖中蜂之后,陈小平整天都观察着蜂群的状态。早晨5、6点钟,他的蜜蜂就结队从蜂箱里出来,开始了一天的采蜜活动,直到天黑才回来。陈小平有时琢磨,“蜜蜂和人一样,勤劳、爱干净。”

五倍子花盛开的季节,树干上“嗡、嗡、嗡”地围满了蜂群。中华蜂区别于西蜂,是中国独有的蜂种,它体躯较小,头胸部是黑色,腹部黄黑色,全身披黄褐色绒毛,喜欢零星蜜源,不追赶花期。

按照陈小平的理解,中蜂个头小,性格也斯文,喜欢细嚼慢咽。

由于武陵山区山形复杂,从低到高的山坡上,都生长着各类蜜源植物,陈小平不需要像北方的蜂农一样转场,过着追花逐蜜的生活。他在村里设置了五六个场所,定点养殖,一年取一次蜜,今年收了4000多斤蜂蜜。

如果天气再好一点,他预计能收七八千斤蜂蜜。他把老家的房子改造成蜂场。蜂场还没完工,一堆堆的砖头和水泥摞在院坝里,他甚至设想,在门框的砖缝里饲养一群蜜蜂,游客来的时候,能看到蜜蜂排着队,在门框上飞进飞出。

去年陈小平卖了2000多斤蜂蜜,加上卖蜂群,挣了将近30万块钱。他的蜂群在成倍繁殖,他的生活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走不出穷困,原地踏步。

“我们世代都是蜜蜂的守护者”

陈小平的爷爷是一个养蜂人。在他的印象里,爷爷养蜂也是祖辈传承下来的。

他们用古法传统养殖,“把泡桐树的芯掏空,做成木桶,用竹条箍住,在桶的内侧涂上一层焦黄色的蜂蜡,野生的蜜蜂自然地被吸引过来。靠天吃饭,运气好蜜蜂就多。”

中益乡位于武陵山区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位置偏远、土地贫瘠。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深居简出,以挖黄连、养蜂为生。

虽然有养殖中华蜜蜂的传统,但过去缺乏规划引导和产业项目载体,蜜蜂产业、旅游产业始终都没有发展起来。

陈小平父亲这一代,已经渐渐看不到养蜂的价值。年轻时,他父亲选择去外地打工,成为一名伐木工人。在广东惠州的林场,每月能赚三四百块钱。

读书时,陈小平跟随父亲来到广东一段时间,后来又返回老家。

结婚后,陈小平先是买了一辆面包车拉客,之后养殖牛、羊。

2018年前后,当地政府发现,该地有着绝佳的养蜂条件:地广林地面积大、蜜源植物种类多、饲养蜜蜂历史悠久。该地发展中蜂产业的气候、植被、历史条件都比较适合。

于是,中益乡提出农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决定大力发展中蜂产业,规划建设中华蜜蜂产业园,打造以“中华蜜蜂谷”为品牌的特色生态旅游目的地。

陈小平看到了商机,准备重操祖业。那时,乡政府请来技术专家,每天开培训课,陈小平风雨无阻地去上课。

一开始并不容易,他需要操心蜜蜂是否生病、蛀虫、蜂群打架,以及秋繁、越冬等事宜。

“我们世代都是蜜蜂的守护者。”县里的技术员向光伟告诉陈小平,“我们要做出环保、生态,真正有品质、口碑的高端蜜。”

向光伟每次来他家,总是轻轻提起巢框,观察蜂量是否充足。他对陈小平说,蜜蜂喜欢安静,动作粗鲁了,它就变得暴躁。蜂箱不能放在有噪音的地方。“你的技术没多大问题,抓紧把蜂场建好,给全乡起一个示范带动作用。”

中益乡乡长刘登峰设想的是,如何带动蜂农更积极地创收。他们准备布局蜜源植物,扩大养殖量,通过评定星级养蜂户、蜜蜂人家等方式,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同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光靠市场,它的竞争力有限,农民的信心也会随着市场的价格波动。评定星级养蜂户以后,我们收购他蜂蜜的价格,比一般蜂农要高,且随着星级的晋升,有一定的补助。”

在陈小平的设想下,明年他的蜂场就能完工。那时,围墙上是蜜蜂的彩绘,后山搭起草棚,摆满蜂箱,可供参观。他不仅卖蜂蜜,也做认养蜜蜂的生意。客户买他的蜜蜂,每年缴纳一点儿管理费,他代为养殖,取来的蜜全部寄回给客户。

“甜蜜”事业带动脱贫

养蜂逐渐在乡里普及起来,成为贫困户增收的主要渠道。

马培清的儿子陈朋,49岁。因长期酗酒,2014年,他患上了酒精肝、脑血管堵塞、高血压等疾病,住院花费2万多块钱。两个儿子上学也要钱,这一年,他们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平时,陈朋种洋芋、玉米,日子艰难又清苦。

在村支书王祥生的印象里,陈朋早上出工要先喝二两酒,再醉醺醺地扛起锄头往地里走,不到中午,又回家喝两口。

今年3月,陈朋养殖了8群中蜂。白天在乡里务工,傍晚时分,从工地回来,他总是爬上山坡,细心地清洁蜂箱,查看蜜蜂是否健康、有无害虫、产卵过程等。未来,他准备扩大规模到50群。

母亲马培清发现,陈朋发生了转变。他改掉了酗酒的毛病,每天早出晚归,参与建造了蜜蜂桥、农贸市场、吊脚楼等工程,除了养蜂,还承包了5亩黄精自己管理。

“习总书记视察后的一年以来,我的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朋说,他添置了一台大彩电和洗衣机、双开门的冰箱,安装了热水器和冲水马桶,去年家庭收入4万多块钱。

对于63岁的华溪村村民谭登周来说,养蜜蜂曾是他的梦想。

夫妻俩大半辈子都过着贫苦的生活。2014年,谭登周夫妇建档立卡成为贫困户。他们在家里养了两头猪,种植辣椒和水稻,勉强糊口。

2019年,谭登周向驻村副书记罗风华提出,想养几群蜜蜂。不久后,屋后的山上就摆上了五个新蜂箱。

进入9月后,雨水逐渐多了起来。每逢阴雨天,他就挂心着自己养的蜜蜂,没法出去采蜜。于是,他花了700多块钱买了蜂糖水,给蜜蜂补充食粮。

一聊起蜂蜜,谭登周的脸上便浮现了笑容。有游客来他家拜访,就会拎几瓶蜂蜜带走。他的蜂蜜因为是中药材五倍子的花蜜,品质好,一斤能卖到150元。不少城里人特地来询问购买。

在罗风华看来,这一年谭登周的精气神好了不少。以前,谭登周总是佝偻着腰,缩在角落里,寡言少语,整个人灰暗暗的,眼神里没有阳光和希望。“现在他身体好转了,跟别人接触也多了,想靠自己的劳动去生活。”

村里第一个“中字号”企业

2017年9月,华溪村收到一家企业的10万元扶贫捐款。当时村里正发展生猪产业,不少村民建议,用这钱买几十吨猪饲料,免费发给贫困户。

华溪村第一书记汪云友不赞同。华溪村户籍人口542户1466人,其中贫困户87户301人。如果按此建议办,受益人只能是贫困户,且猪饲料用完后便没了,是典型的“输血式”扶贫。

汪云友想,何不用这10万元当启动资金,整合其他扶贫资金,带动村民入股成立公司发展产业,“生”出更多钱呢?

他们最终决定把钱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个想法得到县里的支持,并引来了一笔90万元的帮扶基金。

华溪村以村集体股份和部分村民出资共同入股的模式,2017年11月,成立了石柱县中益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村民们戏称这是村里第一个“中字号”企业。

32岁的姑娘成世芳,现在担任中益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

成世芳说,公司主要售卖农产品,并与重庆的两家公司合作经营蜂蜜加工扶贫车间。蜂蜜是公司的主要产品,通过收购散户的蜂蜜在车间进行罐装。中益乡农户的蜂蜜产品真正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北京、上海、广州等50多座城市。目前公司已打造了两个蜂蜜自主品牌,分别是“华溪村土蜂蜜”和“三峡蜜罐”。

9月26日中午,一辆邮政大货车驶来,成世芳等公司职工开始往车上搬运成箱的蜂蜜。

这还不是订单最多的时候。中益公司在多个电商平台上建立了“华溪村扶贫馆”,邀请县委书记、县长直播带货,今年4月份的一场直播带货带来了15000多个订单,“远远超出了预想和承接量”。

500克罐装的蜂蜜,在“华溪村扶贫馆”上的售价是168元。在详情页上,是石柱县委书记和县长直播带货的宣传图。“紧密不分层,自然结晶的蜂蜜才真。”产品介绍写道。

在一处溪涧旁,姜黄色的两层小楼屹立在山峦之间。黄色的拱形门上是一只小蜜蜂的雕塑。

这是华溪村的蜂蜜加工扶贫车间。2019年10月,作为东西扶贫协作项目,由山东淄博高新区援建的扶贫车间投入运行后,蜂蜜在车间进行罐装。

华溪村以车间使用权入股,每年享受3万元的保底分红和每斤蜂蜜5元的效益分红。

扶贫车间每年可实现产值600万元,带动200养蜂户户均收入1.5万元。

数据统计,中益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2.8万元,2019年收入32.4万元。

探索认养蜜蜂模式

发展蜂蜜产业后,更多的外地商人,在中益乡发现了商机。

岑欢是石柱县城人,一个年轻有朝气的小伙子。以前,他在县城做活动策划,做宣传片。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中益乡的亲戚说起,自家产的蜂蜜没有销路,不敢扩大养殖的规模。

岑欢思考,何不探索一种不一样的销售模式,在产品出来之前,能不能把蜂蜜先卖出去?“对于大城市的人来说,价格已经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了,品质永远是他们最渴望的东西。但是他们无法把控源头的品质,那么通过认养就可以实现。”

他决定将公司迁来乡里,做认养蜜蜂的商业模式探索。

岑欢的公司和中益乡的多个村集体合作,由村集体购买蜂群,承包给公司喂养,村集体享受每个蜂群140元的固定分红。

他们共同开发了网上认养平台,做网上运维。蜂群的情况,尽在客户的掌握之中。“管理员在蜂场说话的声音也能听到。”

在微信搜索“我的蜜平方”小程序,就能实现“云养蜂”。认养客户在上面选择蜂场、技术员以及认养的蜂群,然后打开监控页面,24小时都能看到蜂群的实际状况,以及蜜源植物、蜂场的实时温度、空气指数,技术员管理蜂群、取蜜等过程。

岑欢经常领人参观他的蜂场。他一共有12个蜂场,饲养了1500群蜂,去年卖了7000多斤蜂蜜。每个蜂箱都写着“社交小蜜蜂”,一旁安装着二维码和摄像头。

今年的取蜜日,许多认养客户来到了岑欢的蜂场,他们找到自己认养的蜂群,技术员当面取蜜脾、摇水蜜、割蜜盖、摇纯蜜、过滤、装罐,最终是成熟的原蜜。

产量最多的客户,总共收获了15.3斤的蜜。不足6斤的客户,公司为他们补足。

认养模式,为中益乡的蜂蜜探索了另一条销路。岑欢预计,在2021年底,他的自营示范蜂场将达到30个,落地蜂群达5000群。

他还在高海拔的地方,设置了蜂场。通过人力背蜜蜂上去,花费成倍的价格管理,每年只做1000份高端蜜,“那将是真正代表中益品质的蜜。”

在岑欢的设想里,除了认养定制土蜂蜜,将来还要推出传统古法养殖的蜂蜜品牌。“蜂蜜的产量是有限的,因为自然环境对养蜂的承载量有限,中益乡计划控制在1万群以内。未来我们要通过文化变现的方式,挖掘中益的古法养殖历史,建设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蜜蜂文化主题庄园。”

打造“中华蜜蜂第一镇”

在中益乡,农房外墙被刷成了蜂蜜黄的颜色,路灯上挂着蜜蜂的标志。选这个颜色,是乡政府请重庆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的专家们反复调研确定的。农民很喜欢,外面来的游客也说漂亮。

如今,中蜂养殖已经是中益乡重点产业之一,该乡产业结构调整涉及的多项产业,都考虑到了能为中蜂提供稳定的蜜源。

“甜生活,新中益”,这句宣传语在中益乡多处可见。普通农户养十几箱蜜蜂,一年可增收两三万元。

中益乡乡长刘登峰说,通过认养模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中益发展中蜂产业的布局。“光靠农业产业,能解决基本的收入问题。农文旅相结合,以农业为基础,旅游才是我们最终的发展方向。”

“把中蜂产业赋予旅游的属性,串成一个从一产到三产的纽带,使得一产更优,三产更强。”刘登峰说,围绕中蜂主题,他们正在打造蜜乐园、蜜蜂科普馆、蜜蜂游乐园。

在刘登峰的设想中,未来,小朋友将在游乐园里穿着蜜蜂的衣服,制作蜜蜂蛋糕。“街道的路灯是蜜蜂的标志,我们还准备在中华蜜蜂谷安置一个巨大的蜂桶,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以后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刘登峰说,他们正在挖掘蜜蜂文化,将中益乡打造成“中华蜜蜂第一镇”。

“以中华蜜蜂小镇为载体,在后脱贫时代,能让中益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到前面去。”刘登峰说,未来要争取把“中华蜜蜂第一镇”做到名副其实。

新京报记者 王昱倩 实习生 裘星

惊呆了一对石雕门当市场叫价竟高达20万

部分古建构件价格不菲:一对石雕门当叫价20万元

古建构件市场行情如何?经过对东方古玩城市场内的调查,发现该古玩市场内除一些商店经营一些字画、根雕、陶瓷、玉器外,也有人专门经营着古建筑的础石、青石等构件为主的古玩商店。

在沿街的一家古玩商店,可以看到店外的一侧还放有大量从古宅的方砖和青石。在店内除了经营一些铜器、门窗、雕版等古董外。该店门口还叠放着6对础石,以及数个磨盘等古建筑构件。

“这一对础石多少钱?”该店的老板刘先生说,这个青石柱座比较普通,一对才600元。刘先生介绍,础石的价格根据大小和好坏,价格浮动也比较大。在他店里出售的础石,最便宜的一对200元,最贵的一对也有3到4万元。好的础石比较好卖,但数量也比较少。

“础石年代也不是越久越好,主要是看其雕工,雕工好的价格自然就高。”刘先生说,比如明代的雕工比较粗犷,价格相对便宜,清代的雕工比较好,价格相对会高一些。

随后,来到另一家经营础石商店,看到一对雕刻精致的础石摆在店中。询价时,老板就喊出了10万元的价格,称该础石是清代的,做工比较好。而让众人更惊讶的是,店内一对门当老板喊出了20万元的价格。

对于古建筑构件的来源。一家古玩店铺的老板介绍,他的古建构件主要是从民间收来的,只要居民家里有,他一律照收。他们收购后,再卖出去,从中赚取差价。

该老板表示,如果他们在收购中,真的知道是偷来的,他们为了避免今后麻烦,一般也不会收购,“以前收购这些古董,为了安全还会登记身份证,现在都是乱来了,可以随便买卖。”

对于古建构件的购买者。一老板说,主要销售给一些爱好古建构件的人。他说,价格便宜的普通础石,人们购买去一般当作花盆的底座,或者当作茶几。而雕刻精致的础石,比较有复古的感觉,人们购买去,喜欢放在自家的别墅里,或者放在会所里里装门面。不过这些雕刻的础石数量也比较少,价格也相对比较贵。

想要了解更多的文玩知识与信息,可以关注文玩先生公众号

定期为您提供最新的文玩资讯行情,共同领略文玩艺术之美。

喜欢我们的文章,就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们吧!

微信公众号:wwxs11

走进稷山3处“国保”:稷王庙有“三绝”,马村砖雕影响至今

运城市稷山县,是一座“宝藏县城”。

这里被称为“后稷故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山西首批“千年古县”,拥有大佛寺、稷王庙、青龙寺、宋金墓、法王庙等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古建不仅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也承载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更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稷山马村砖雕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月12日,讲解员为游客讲解墓里的砖雕“二十四孝图”。 澎湃新闻记者 金向玉 图

11月12日,“万里山河路”山西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调研团走进稷山大佛寺、稷王庙、宋金墓,深度领略山西古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探寻稷山县如何平衡文旅开发和文物保护。

稷山县文保中心副主任刘卫宾介绍,近年来,稷山在加强古建保护管理下了大功夫,例如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保护体系,明确专人,坚持每日进行文物古建巡检;同时,还注重加强文物的活化利用,通过论坛、研讨会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稷山古建筑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天下第一土雕大佛”

稷山大佛寺原名清凉寺,又名佛阁寺,创建于金皇统二年(1142年),距今已有880余年历史。

寺院坐北朝南,建有山门、天王殿、大殿及两侧钟楼、鼓楼、碑廊、文殊殿、普贤殿、十八罗汉洞和十殿阎君洞。

稷山大佛寺已有800多年历史。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图

进入大佛寺,首先看到的是古朴而庄重的朱红色山门。此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路向上的台阶。据景区讲解员介绍,“这里共有108个台阶,每登一阶便意味着抛却一种烦恼。登上所有台阶后,寓意消除了108种人生的烦恼。”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穿过天王殿便来到了大佛寺的核心——大雄宝殿。公开报道显示,这座大殿也是目前山西省面积最大的单体仿元建筑。

走进大殿,正中间一尊高达20米的弥勒大佛蔚为壮观,它面目丰满圆润,动态舒展自如,左手下垂扶于左膝之上,右手上举呈“说法印”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更引人瞩目的是它的材质,大佛由土雕而成,其保存难度也更加高。

稷山大佛寺大雄宝殿内坐落一尊高20米、背倚土崖雕成的大佛,被古建专家柴泽俊先生称为“天下第一土雕大佛”。 澎湃新闻记者 金向玉 图

据讲解员介绍,稷山县城共经历了18次地震,然而这尊土雕大佛却如同一位坚韧的守护者,屹立不倒,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因此,被古建专家柴泽俊先生称为“天下第一土雕大佛”。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稷山大佛”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王庙里赏“三绝”

从大佛寺景区出发,驱车约10分钟便可抵达稷王庙,这里是奉祀中国农业始祖后稷的庙宇。

据工作人员介绍,后稷姓姬名弃,为有邰氏女姜嫄所生,生活于尧舜时期,一生树艺五谷,发展农业,为原始社会后期发明农业种植的鼻祖,被人们奉为“谷神”拜谒,并被尊为“稷王”。

稷山稷王庙始建于元代,是奉祀中国农业始祖后稷的庙宇。始建于元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澎湃新闻记者 金向玉 图

稷山稷王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留最完整的一处专祀谷神后稷的庙宇,集石雕、木刻、琉璃为一体,备受古建专家重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古建筑“三绝”。

稷王庙现存过亭、姜嫄殿及东西垛殿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其余建筑皆为清代,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内主体建筑规模宏伟,元清建筑荟萃,石木雕刻精致出众,堪称黄河部东同类稷王庙之最。 澎湃新闻记者 金向玉 图

木刻特写。 澎湃新闻记者 金向玉 图

前檐明间两根平柱为蟠龙浮雕石柱。澎湃新闻记者 金向玉 图

琉璃瓦顶。澎湃新闻记者 金向玉 图

在参观稷王庙之后,参与本次调研的嘉宾普遍感叹不已。网络名人@应旺 表示,稷王庙不仅是一处古建筑奇观,更是承载着华夏民族对农业文明的景仰与传承。@小满 则认为,稷王庙内建筑巧夺天工,雕梁画栋间尽显匠心,每一处纹饰都在低诉古老的农桑技艺,一砖一瓦皆铭刻着对后稷的景仰追思。

探秘宋金墓群

在稷山县,游客还可以走进神秘的地下古墓,欣赏精美绝伦的砖雕技艺。

资料记载,地处稷山县马村的宋金墓群,原是马村段氏家族的祖茔地,是宋政和八年至金大定二十一年之间的遗物,距今已有约800年的历史。

马村宋金墓群的通道左右连接着各个墓室,大小不一,但形制相近,仿四合院,皆为夫妇合葬。雕刻华丽的墓室门楼狭窄,只能低头斜身进入墓室。 澎湃新闻记者 金向玉 图

据讲解员介绍,整个墓群共有墓室十四座,现已发掘出其中的九座。该古墓葬整体为仿木结构砖雕四合院制,整体彩绘,局部壁画,保存比较完整。

沿着台阶而下,拐过弯便是长长的主通道。通道左右连接着各个墓室,大小不一,但形制相近,仿四合院,皆夫妇合葬。

在各个墓室中,不论是门窗隔扇,飞禽走兽,花草人物,还是安详端坐的墓主人夫妇以及书童侍女等人物组雕,无一不逼真生动,栩栩如生。

特别是墓壁上雕刻的戏台、有戏俑、乐队正在作戏演奏的场面,生、末、净、旦、丑栩栩如生,笙、箫、琴、鼓清晰分辨,把中国戏剧搬上舞台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整整200年。

马村墓群中每一个墓室都是一座砖雕古建结构的民居四合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宋金时期北方地区的民居结构、服饰特色、丧葬习俗和砖雕艺术。

例如,在二号墓室中的“开芳宴”,是宋金墓中流行的装饰题材。这是夫妻之间一种特定的宴席,始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金,至元代走向没落。只见男女墓主人分别坐在桌子两旁宴饮、观赏散乐杂剧,侍者立于左右听候吩咐,帐幔卷帘、屏风桌椅、盘盏箱柜一应俱全。

“开芳宴”是宋金墓中流行的装饰题材,主人端坐院中看戏,栩栩如生。 澎湃新闻记者 金向玉 图

至今,段氏后人仍保存马村宋金墓群里的砖雕祖训“孝养家,食养生,戏养神”。这三句祖训高度概括了古代天人合一、修德养生的和谐理念,被认为至今仍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而在整个墓群中最豪华的墓室,当属八号墓室。墓室有两层围廊,是最早的阁楼式四合院的雏形。四周加饰彩绘,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两旁门楼加饰龙头,有开口龙、闭口龙。根据民间传说,开口龙就有发言权,这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期盼,段氏这一家族从这一代开始就能有人为官。

来自太原的游客王女士在参观完墓群后,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这里的砖雕的确称得上叹为观止,每一个墓室都不尽相同,体现了当时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智慧。希望有更多人能来稷山,这里的文物真的很值得一看。”

马村宋金墓里的一处人像砖雕,人物表情惟妙惟肖。 澎湃新闻记者 金向玉 图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稷山古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稷山县积极促推文旅融合发展。

稷山县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旅游发展中心负责人高丽介绍,稷山紧紧扣住“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这块金字招牌,打好“七大国保”、“五大非遗”、国家板枣公园、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好牌,推出板枣文化节、马拉松等活动,做好农文旅深度融合,让文物活起来,也吸引更多游客能来到稷山。

断桥铝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

断桥铝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