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石碑镇铝合金门窗厂地址

John 0

文章目录:

1、「寻找最美客家人文小镇」茶阳镇:茶山向阳古韵悠 才子辈出翰墨香2、广州女子在朋友圈发“自杀告别”反锁厨房放煤气轻生,结果3、七百年古树敞开神秘龙门

「寻找最美客家人文小镇」茶阳镇:茶山向阳古韵悠 才子辈出翰墨香

原标题:

茶山向阳古韵悠 才子辈出翰墨香

梅州大埔千年古镇茶阳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深厚人文底蕴与文物古迹交相辉映

“王老师又在介绍我们茶阳啊,父子进士牌坊看了吗?”“当然有,我们走了一上午。”这位72岁的退休教师王绍沪是土生土长的大埔县茶阳镇人,对当地人文历史颇有研究,被人们幽默地称为“茶阳通”。笔者一行人在他的带领下,小游茶阳,细心聆听这座千年古镇的故事。

大江合汀水,埔势倚茶山。茶阳镇因其背靠茶山,处于茶山之南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地人才辈出、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产承载丰富,人文古迹遍布全镇。2014年,茶阳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深山古镇如世外桃源。这是一个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父子进士”牌坊、粤东最大骑楼群建筑、饶相故居“父子中翰”门楼、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故居“椿森第”、饶彰风纪念亭、中国工程院院士饶芳权旧居等文物古迹,它们各具特色,独领风骚。茶阳风韵犹在传承未断,古镇无处不在的古风古韵,让人发思古之幽情。

?稀有的古建筑

全国“三最”牌坊是茶阳人文历史的代表

冬日清晨,一缕阳光洒落在“父子进士”牌坊,站在12米高的牌坊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饱经400余年历史的磨难和风雨的侵蚀依然坚固如初,斑驳的痕迹仍掩盖不住它的雄伟。

“父子进士”牌坊是茶阳古镇一张响亮的名片,不少专家学者介绍客家牌坊时会第一个想到它,这是梅州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牌坊之一。

这对父子是何许人也?

据介绍,该牌坊是为了彰显父亲饶相(江西按察副使)、儿子饶与龄(中书舍人)父子同中进士所立。“父子两人同一天中进士是很罕见的。”对牌坊文化和客家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朱迪光说,梅县松源有蔡蒙吉“三代进士”,但饶氏父子相差几十岁,且同一天中进士,立牌坊是十分有意义的。

“这个牌坊有全国‘三最’,高度最高、梁柱最多、镂空雕刻难度最大。”王绍沪指着牌坊介绍,父子进士牌坊又称丝纶世美牌坊,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经历五次大大小小的地震,依然屹立于此。

站在牌坊下面,让人词穷到只有“雄伟庄严”一词能够形容。眼前的梁柱就有12条,整个牌坊高12.50米,占地面积约55平方米,令人叹为观止。走近一看,牌坊亭盖下雕刻有“双龙腾云”“双龙戏珠”等图案,两侧顶端则是“双狮滚球”“花鸟动物”,正中间的牌匾正反面阴刻着“丝纶世美”“父子进士”,底层石梁有精美的浮雕。2013年,父子进士牌坊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牌坊古迹耀千秋,“父子进士”牌坊西侧还有两个规模稍小的“天荣节孝”坊和“天褒节孝”坊。值得一提的是,在“父子进士”牌坊左右侧各立了一副石桅杆,上面分别刻写“大清父子进士”“大明父子进士”,至今保存完好,这便是有名的明清两代父子进士。

“茶阳还有很多名人才子,这里自古以来盛行崇文重教之风,翰林进士和文人学者众多。”在王绍沪的指引下,笔者一行人来到了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的故居“椿森第”。

沿着石板路,横穿巷子便来到了“椿森第”,泛黄的墙壁、褪色的门牌匾、老旧的木质门以及门前休憩的老人构成了一幅特别的景象。邹鲁是茶阳人的骄傲,他曾两度掌校,创办国立广东大学及建设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他力主庞大建校计划,一度为石牌校舍及林场争取到4万余亩的占地,时人称誉为“中山大学校,半座广州城”。

在其家乡茶阳,邹鲁与张龙云等人倡办了大埔中学前身乐群中学的孝友堂,校门前的两棵木棉树至今依然枝繁叶茂,这是邹鲁在1914年特地派人从广州送回家乡栽种的。

茶阳古镇文风鼎盛,孕育了亦文亦武的名人。明、清两代就出了3位翰林、10位进士、23位举人,留下了饶相、饶与龄,饶芝、饶褒甲同为两代“父子进士”的佳话,饶相、饶与龄等被授以“五花荣封”匾额。大埔中学培养出了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主席、陆军上将罗卓英,中国工程院院士饶芳权、邱冠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林尚安等。

?独特的老房子

茶阳骑楼是明清粤东最大骑楼群

步入茶阳古镇的骑楼老街,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眼前的一家店铺,老人正在屋内缝补衣物,旁边放着一杯清茶,土狗正趴在她脚边守门……突然一阵银铃般的嬉闹声打破了宁静,孩童们嬉戏在千年的骑楼街上。

骑楼之于茶阳,就如马头墙之于徽州。茶阳骑楼也是明清时期粤东地区最大的骑楼群,据1942年《民国大埔县志》记载,当时的茶阳老县城有中小私营店铺700多间,大多是骑楼。

一排排客家建筑风格的古骑楼黛瓦白墙,鳞次栉比,形成一条整齐划一的长街。徜徉在狭窄的老街,古朴的气息迎面而来。“这里有建设路、太平路、万川路等七条骑楼主街,目前有400多间店铺。”王绍沪说,过去这里是茶阳最繁华的地段,每到赴圩的日子,人头攒动走都走不动。

笔者看到,沿街骑楼多为两至四层,骑楼的窗楣、柱子、雕饰等都体现了独特的风韵,犹如港式老电影的味道。细细一看,斑驳的老墙或石柱上还留有隐约可辨的招牌字样,让人不禁想象当年商铺鳞次栉比、繁华热闹的情景。

在骑楼群中,一座名叫“旋庐”的建筑尤为特别,远远观望,楼高四层半,外墙装饰采用当时流行的西洋骑楼风格;近距离观看,是邹鲁亲书的门楼字额,还有设计精美的拱形门窗,均采用中国传统的雕花工艺,诠释了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其主人是当年孙中山建立的中国同盟会早期会员、马来西亚华侨富商何阳生。

进入太平路,接连几家店铺的人都在编制竹子。“这是茶阳人的民间手工艺编竹畲箩,拿来装祭祖或者嫁娶的用品。”王绍沪说,每个竹畲箩都是纯手工编制的,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笔者走进一家店铺,在骑楼街生活了56年的饶大叔一边编竹子,一边聊起了骑楼的往事。

茶阳骑楼有个特点,就是门框高度不一致,而且高低之间的差距大。

原来,茶阳镇有“不下雨水会大”的现象,因靠近河流,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所以店屋不断改建,设法加高,除了骑楼,整个茶阳镇的地势在早些年都不断加高,走访时笔者发现不少的门框、牌坊都很矮,只有及胸的高度。

仔细观察还能发现,骑楼街的很多店屋二楼不但有窗,还有门。这是为了方便居民避水患到二楼后,如果洪水继续逼来,可以打开二楼的门,逃生跳船。饶大叔说,梯子和船是当时家家必备的逃生工具。

“以前每次发洪水时,广播里就会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饶大叔说,这是一首军歌,每当歌曲放完,接着听到的是播音员的声音:“现播报洪水消息,接县三防指挥部紧急通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首歌便成为当地的洪水预警信号,特别是1996年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时,一天播放几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播报不同时间段洪水上升的水位。饶大叔指着家里的一面墙,墙上有好几处标着当年的水位高度。

?不垮的交通线

特别的杂货店和饭店曾掩护过党中央领导

“这就是74号,当年红色交通线茶阳联络点的旧址。”王绍沪说,这里是一家名为“同丰”的杂货店,距离同丰杂货店不到500米的距离,还有一个联络点叫“同天饭店”。

如今已看不到当年的招牌,但大门上的“高福路74号”“太平一路4号”还清晰可见。

红色交通线的主要任务是沟通上海党中央和中央苏区的信息联系、护送干部和物资进入中央苏区,被称为“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线”。

1930年8月,中共中央建立了上海—香港—大埔—中央苏区闽西大站的苏区与白区衔接的秘密交通线,香港设华南总站,大埔设中站,历时5年之久。大埔中站的茶阳城区设立同丰杂货店、同天饭店等交通联络点,还有多宝坑铁坑、党坪伯公凹等地设小站,这种将交通站隐秘地设置在老街店铺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掩护地下党的工作。

“大埔的联络点先后护送了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刘伯承等革命先辈200余人进入中国红都江西瑞金,为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活动作出了贡献。”王绍沪说。

除了红色交通线联络点,在茶阳镇万川路还有一座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大楼正门上方灰雕的人民公安第一代警徽赫然入目。笔者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冬日的阳光洒在斑驳的墙垣上,用毛笔书写的“警所重地,闲人勿进”等标语依稀可见,屋内上堂左右两边是两间监牢,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烽火岁月。

据介绍,这座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是“八七会议”后中共政权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公安局,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镇压反革命、保卫工农革命政府、禁烟禁赌、实行土地革命等一系列运动。同时,发动群众参加起义部队,帮助筹粮捐款缝衣,帮助部队补给和搜集情报,全力支援南昌起义军。

今年10月25日,这里迎来了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央党史研究室、全国公安文联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当天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历史定位研讨会在梅州大埔举行,经过考察论证,进一步明确了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的历史定位,极大地丰富了人民公安警史,也为梅州的红色苏区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王绍沪介绍,大埔是广东首个被确认的原中央苏区县,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精神代代相传。而茶阳曾经是大埔的老县城,历时435年,直至1961年4月,县治由茶阳迁至湖寮。因此,茶阳处处烙印着革命活动的足迹,出现了多个“第一”的光辉历史。如成立大埔县第一个乡农民协会、第一个工农武装、第一个军事委员会、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等。

■相关

中国花环龙之乡

花环龙是流传在大埔茶阳的中国舞蹈,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当地的一种习俗。

清朝康熙年间,茶阳城里饶姓居民到远离城里6公里的山区下马湖耕山种田,搭寮居住,后逐渐定居,形成村落,出于每年春节、元宵回城祭祖的需要,晚清秀才饶君滚模仿龙的图案,用竹、纸编扎成龙状,组织村民举行舞龙活动,在村内外四处游动。此后的每年春节元宵期间,村民们便以舞龙庆贺新春,代代承传至今达200余年。

20世纪90年代末,茶阳镇被广东省文化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双双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2007年,花环龙分别被县、市、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海丝起点码头之一

茶阳古镇还有一个名字叫“海丝古镇”,因茶阳地处粤闽交界的汀江河畔,舟楫如织,商贾云集,它不仅是大埔县东北部如茶阳镇、西河镇、长治镇(现已并入茶阳镇)、青溪镇等地以及永定、上杭乃至整个闽西客家人南下潮汕、走向大海的水陆门户,而且是这些地区的人们农副产品对外贸易和生活必需品采购运销的重要中转站和贸易市场。

18世纪后,汀江流域的闽粤客家人从茶阳汀江码头登船,至汕头换船岀海东渡台湾的同时,更是掀起一波又一波闯荡海上丝绸之路到南洋各地谋生的热潮。茶阳汀江码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码头之一。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的父亲胡子钦等众多客家先贤,都曾在这里登船,走向印尼、马来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百年老校大埔中学

位于茶阳镇的大埔中学,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与邑人张龙云等人创办于1904年,是大埔县开办最早的中学校,距今已有115年的历史。大埔中学其前身为乐群中学,后几经易名,1981年定为大埔县大埔中学至今。

大埔中学地处茶阳镇金山之麓、西门河畔,校舍依山而建,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创办以来,大埔中学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良才,他们中有连贯、饶彰风等著名统战工作者,有林尚安、饶芳权、杨文采、邱冠周等6位中外院士,有罗卓英、吴奇伟、赵公武等28位将军,有邹鲁、吕良、童从奇等31位院校领导,有杜埃等著名文化人士以及一大批专家、学者和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

“张半县”“饶半城”之说

大埔民间向有“张半县”“饶半城”之说,是谓大埔县内姓张的人口最多,在老县城茶阳则是姓饶的人最多,饶姓人的老祖屋、祠堂占了城中古建筑的大部分。

在茶阳镇古城墙东门附近的老祠堂“冬官第”前,曾竖立着8对石楣杆,与祠堂里面的“五花荣封”和“三凤齐鸣”两块复制匾额一起,昭示着饶氏一族的科举辉煌。城中还有明经堂、青云世业、太史第、诒谷堂、文献世家、绍德堂……从这些府第堂屋建设的规模和名称,可见饶姓的大家风范早在数百年前已经显赫一方。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刘招迎 罗文燕 曾喜

【作者】 汪思婷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广州女子在朋友圈发“自杀告别”反锁厨房放煤气轻生,结果

煤气,充斥满屋!

女子,命悬一线!

他们,没有犹豫,奋不顾身!

近日,广州天河民警勇闯“煤气屋”,和消防员一起与生命“赛跑”,成功挽救了一名危在旦夕的轻生女子。

女子反锁厨房放煤气轻生

5月5日中午时分

广州市天河区石牌村某居民楼内散发出丝丝煤气味。12时许,天河警方石牌派出所接到110指令,称上述地址有人放煤气自杀。派出所民警钟永权火速赶往现场。

现场为一出租屋单间,配独立厨房(含厕所),一名女子在厨房内将不锈钢门反锁。一名男子则在外面心急如焚。因内有煤气泄露,若强行使用电锯破门,产生的火星一旦点燃室内的煤气,整栋居民楼的人都将处于危险之中。民警试图做通女子思想工作,但任凭敲门、叫喊,屋内毫无动静。

民警推测女子可能已经晕倒。人命关天,民警与消防员对现场进行观察后,果断利用器具将墙体撬松后破开厨房门。厨房灶台下,一个拧开了阀门的煤气罐正发出“嗤嗤”的响声,浓烈的煤气味扑鼻而来。

众人迅速冲入厨房关掉煤气,打开窗户通风,并配合医护人员,将蜷缩在厕所不省人事的女子迅速抬到通风处采取急救措施。过了许久,一直昏迷不醒的女子终于睁开双眼,慢慢恢复了意识,现场救助人员悬着的心这才落下。随后,民警钟永权和消防战士合力将女子抬上早已等候的救护车,送往医院救治。

陷感情纠纷发朋友圈寻短见

据了解,女子姓莫,男子黄某是她的丈夫。事发当天上午,黄某如常上班,留妻子在家中休息。临近中午时分,黄某收到小舅子的电话,才发现妻子在朋友圈里发了“自杀告别”的信息。他急忙赶回家,寻找妻子身影未果,却闻到呛人的煤气味从厨房门缝飘出来。心急如焚的黄某立马跑出屋外报警求助。

面对民警的询问,黄某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近年来经常吵架,最近因为感情问题闹离婚,昨晚还吵着。我上班后,她一时想不开,便想一了百了。”

据悉,莫某因感情问题,情绪激动,便打开煤气意图自杀,差点酿成惨剧。万幸的是,因施救及时,目前莫某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在生死边缘走过一遭后,莫某对自己的冲动之举也后悔不已。在民警耐心开导下,她最终打消了轻生念头。

七百年古树敞开神秘龙门

“龙门”是古树最显著的特征。

81岁的“光叔”在讲述古树历史。

扫码观看古树故事。

在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东里村的鸡谷山麓,纵横交错的农村民居群中,有一棵枝繁叶茂、盘根错节的古老榕树。元末明初扎根在“东溪”门楼上的这棵树,在7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形成了“古榕包门楼”的奇观,当地人将树下门洞称为“榕门”,因“榕”与“龙”音相近,也被称为“龙门古树”。

700多年岁月流转,往日的滩涂早已变作今天热闹繁华的村镇,但除夕夜孩童结伴到树下“社公坛”“卖懒”的广府年俗却保留了下来,祈求来年勤劳聪明、平安健康。

如今,通往龙门古树的村巷被命名为“榕树巷”,龙门古树成了村里的“地标”,东里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在村民心中,无论经历多少岁月,这棵“福树”一直在庇护着这个小小的村落繁衍昌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耿旭静、董业衡 通讯员汤东君、南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耿旭静、董业衡 实习生林潇雅

古树名片

“龙门古树”:一级古树,估测树龄713岁,树高16米,胸围630厘米,平均冠幅14.5米,东西冠幅17米,南北冠幅12米。位于南沙区黄阁镇东里村村委会文明巷四横19号

古树气根包门楼

年深长成龙门洞

在东里村,神奇的“龙门古树”是村里最著名的“地标”。沿着狭窄的“榕树巷”一路向前缓行,穿过纵横交错的农村民居群,龙门古树突然出现在眼前。古树庞大的躯干活像擎天巨人,婆娑的枝叶闪闪发亮,形成了一把翠绿又巨大的太阳伞。

最为神奇的是,粗大的树干基部形成一个“门”洞,两人并排可以通过。由于天然形成,“龙门”树干一侧比较宽,一侧比较窄,但都要数人拉手才能将其围住。

“这棵树是村里的福树,元末明初就生长在这里了。”黄阁中学党支部副书记麦胜天是土生土长的黄阁人,如今他是村里的古树巡树人,对这棵古树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榕树自他出生以来就扎根于“东溪”门楼之上。“榕树又叫千根树,枝干上会生出密密麻麻的气根,只要有空气和水分就能生长。这棵古树最初估计是掉在门楼顶上的一颗种子,在没人留意的时候,就慢慢长成一株小树苗。”岁月更迭,古榕树根顺着门楼两侧深入泥土,越长越大。久而久之,树干和门楼就融为一体。大树躯干把一座门楼包裹起来,形成了“古榕包门楼”的奇观。当地人称为“榕门”,因“榕”与“龙”音相近,也被称为“龙门古树”。

“这棵树就长在半山古道上,这里有不少古道、古民居地基。”81岁的村民麦务光“光叔”带着记者寻找村里的古迹,指着一道道古老的泥墙地基诉说着岁月的变迁。据介绍,这座门楼之所以叫做东溪门楼,就是因为地处东里村和莲溪村交界处,是当时连接东里村、杨树仔、莲溪村等地的交通要道。

“700年前的黄阁,望出去是一片汪洋,沿着古榕树下的古道可以到达珠江口的茫茫大海。”麦胜天讲到,门楼在数百年前具有海防功能。也不知是什么年代,出海口逐渐向珠江口外推移,门楼离大海越来越远,海防功能渐弱。明清时期,由于东溪门楼的山路崎岖难行,一般人进出村口都改道而行,无形中给榕树生长留下了很大的空间,直至最后,门楼消失了,榕树依然在原地茂盛地生长着。

记者看到,如今门楼仅存一块刻着“东溪”二字的石牌匾和撑起石牌匾的、两条用泥土和少量砖垒筑而成的门框。石牌匾被榕树悬空“抓住”,石牌的“东”字已被树干缠住看不见了。而泥土门框则被细叶榕牢牢地包裹着。正因如此,这棵古树的树干基部形成一个“门”字。

麦胜天记得小时候古榕树所处之地非常荒凉。“东溪门楼的地势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小时候周边没有高建筑,爬上树,就可以轻松远眺珠江的两个出海口。如今远眺皆为高楼大厦,一切都改变了。”麦胜天感叹:“这是时间推移的力量。700余年的漫长岁月,历史变迁,沧海桑田,昔日的偏僻荒凉早已变作今天的热闹繁华。”

除夕孩童来“卖懒”

卖完顺便钻“龙门”

在东里村,每个村民知道:在龙门古树旁边有一石台,台上摆放着刻有“社稷之神”的石匾——这是黄阁人俗称的“社公”了。在民间故事中,社稷为土谷之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万民,土、谷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因而也是社稷之本。

“社公”带给黄阁人很多民间习俗。麦胜天谈起这些民间习俗如数家珍:在东里村,最深入人心的习俗,就是小孩子在除夕之夜去社公坛“卖懒”——“卖懒,卖懒,卖到年卅晚,人懒我唔懒。”这是广府传统年俗,也是东里村每个村民都熟悉的儿时歌谣。每到除夕夜,村里的孩童就唱着卖懒歌,结伴到树下社公坛去“卖懒买勤”。

东里村的“卖懒买勤”融入了黄阁本土特色:在这里,孩子会提着灯笼,带上鸡蛋,呼朋唤友唱着歌一起去到社公坛前,将一个鸡蛋掰成两半,先将一半放在社公坛上,再吃掉剩下的一半。这样才算完成“卖懒买勤”这一仪式。卖完懒,孩子们会顺便穿“龙门”而过,在树下嬉戏,再各自散去。

家住龙门古树旁边的麦志华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家里每个人都曾到树下社公坛前“卖过懒”。女儿阿宝是位“90后”美女,也在父母要求下跟着小伙伴一起去“卖懒”。阿宝说:“很好玩。卖懒就是把懒惰卖掉,买勤就是把勤劳买进来。老人说,‘卖懒’可以保佑新的一年小孩子勤劳、平安。”“卖懒”风俗饱含了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个在大都市一度不容易看到的广府年俗,在小山村代代相传下来。

伴随着古树长大的岁月里,除了“卖懒”,每个东里村人还有数不清的记忆。

麦胜天小时最喜欢在树下抓萤火虫。当时山上流下一条小溪,水边古树吸引了很多萤火虫聚集,星星点点、漫天飞舞。“随便两手一抓,就能抓到。抓回家,晚上放到房间里,一闪一闪的非常漂亮。”

大树的根须是女孩子们的最爱。她们将这些根须编成小辫子、小动物,悠闲地打发夏日午后时光。淘气的男孩子则总是喜欢揪着根须顺着龙门古树的树干爬上大树。“爬到三四米高的大树上,躺在枝丫上看天,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麦志华回忆,为此挨了妈妈不少唠叨,但是树上“探险秘境”总是吸引着他再次爬上去。

也有淘气的孩子爬树时不小心摔下来。麦胜天回忆:“一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个男同学爬上三米多高的门楼,摔了下来。当时同学爸妈知道消息急坏了,害怕孩子就此摔傻了,就急匆匆赶去。结果,去到以后,他们发现小孩一点事都没有,担心就变成了生气,在树下展开‘男女混合双打’,一个孩子跑,两个大人追,热闹极了。其他孩子就在旁边起哄。”

从此以后,每当出现有惊无险的事,村民就说“大树有灵”,这也是大树带给人们的心理安抚吧。

东里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长寿村。约3500人的村落,90岁以上老人就有17个。麦志华的母亲已经91岁了,身体健康,耳聪目明,还能帮着做家务,平常最喜欢搬把小凳子在“龙门古树”的浓荫下乘凉、聊天。在村民心目中,无论经历多少岁月,这棵“福树”是美好幸福的象征,庇护着这个小小的村落繁荣发展,生生不息。

生长受限树显小

专家组团开处方

作为南沙区唯一一株一级古树,龙门古树植根乡里700余年,黄阁民间对古树非常尊崇,认为古树是有灵性的,所以不会伤害古树。不仅如此,黄阁镇东里村、莲溪村村民与古树有着很深的感情,自发加入巡树队伍,村民成了“守树人”,发现古树有虫害等问题就及时上报。这些都出自黄阁人对古树木自发的、朴素的情感。

由于榕树最初很长时间都生长在门楼上,缺乏泥土营养滋润,所以生长缓慢。如今古树的周围被民居环绕,生长空间受限,所以令这棵古树看上去比“树龄”要小。“很多三四百年的古榕都比这棵要大。”黄阁镇城乡建设和管理办公室有关人士说,如何让古树越长越壮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古树已经有了专家团队,目前已经完成了专家会诊,开出了健康诊断报告。”据南沙区园林绿化局园林绿化处黄瑞麟介绍,目前由南沙区园林绿化局牵头多措并举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南沙邀请了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专家对该古树进行了健康诊断,下一步将根据专家意见,逐步推进一级古树复壮的工作,包括改善树下土壤状况,增加营养等,确保古树健康生长。

黄瑞麟告诉记者,南沙已经完成“一树一档”摸查和建档工作。南沙区与镇(街)签订了《南沙区古树保护责任书》,明确属地管理职责,压实管理责任到人,保障全区的每棵古树名木都管护到位。同时加强古树名木的巡查力度,实现主管部门、镇(街)、第三方、村民的四级巡查机制,发现树木病害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处理。

同时,广州市首支“树医生”专家团队已在南沙区正式成立,构建起古树名木保护的强大“智库”力量。南沙区定期组织“树医生”专家团队,对南沙区古树、古树以及公共绿地部分长势不良的树木进行健康诊断,通过对树木“望闻问切”,给出治疗建议,为后续做好相关保护工作提供宝贵的指导性意见。

记者手记

人与自然共同维系一方繁荣

扎根在“东溪”门楼上的龙门古树,见证了当地从滩涂沙田到繁华村镇的历史变迁。无论从生态保护,还是历史文化来说,这棵古树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地标,值得我们去重视和爱护。

在东里村,记者探访时看到,这里古树苍翠依旧,人树和谐共处。因为在这条村里,古树保护观念已然深入人心,蔚然成风。村民自发加入巡树队伍,每个村民都是“守树人”。在东里村人心目中,古树保护的观念不只是“保护一棵树”这么简单,而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留住记忆,记住乡愁。从“卖懒买勤”的习俗,到儿时树下嬉戏玩耍的记忆,村民的“根”扎在树下,大树的根扎在村里。人和树,同根同源,彼此爱护,早已牵起一条不可分割的纽带,维系着这一方水土的繁荣。

在快节奏的时代,有些习俗、文化也许很容易就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因为有了古树,有了人,于是便有机会被一辈接一辈地传承下来,为老一辈人留住记忆,让后来人有迹可循。

700年过去,龙门古树依然生机盎然,让人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记住了通往故乡的路,留住了悠悠乡愁。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将在古树的浓荫下继续焕发生机,展现无尽活力。

铝合金门窗品牌

系统门窗品牌

高档系统门窗

隔音降噪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