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窑洞铝合金门窗图片高清
文章目录:
1、匠人已近暮年,陕西修建窑洞的技艺面临失传2、山西农村一座石头砌的老窑洞,里面发现带手印的青砖,看看啥情况3、箍窑—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特征初探
匠人已近暮年,陕西修建窑洞的技艺面临失传
○作者 雷焕
在陕西民居中,窑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地坑窑 (马元社 摄)
土窑洞与黄土高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远在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诗经》称为“陶复陶穴”。陶穴,即下沉式地坑庄;复穴,即坡崖半敞式窑洞庄。西汉时窑洞造型发展,内部设置更适合人居住,比如烟洞、灶台等都很讲究。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的作用有了明确分工,每家分为客屋窑、灶房窑、牲畜窑等,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修窑庄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使窑洞居室大有改进。此后,数百户、数千孔的窑洞村落大量出现。明清时代,窑洞以安全、文明为目标向前发展,大原上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地坑院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彼时被称为“堡子”,有城门,有高楼子,还有通向外界的地道。正如一首民谣所云:“贵客来到我家堂,休笑我家无瓦房,土窑好似神仙洞,冬天暖来夏天凉。”
关中农村的砖窑洞 (姚忠智 摄)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关中局部、渭北高原和陕北地区,以陕北地区最多。窑洞种类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等,现存的以土窑洞、砖窑洞、石窑洞为主。另外,也可以从建筑形式上分为: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无论窑洞分为何种样式,圆拱形的结构不变,窑背上也离不开天然保温材料——土。
窑洞宾馆 (雷焕 摄)
自古以来,靠崖式的土窑洞存在时间最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多数以窑洞为家的人住的都是建造方便、造价低廉土窑洞。建造土窑洞首先是挖地基。地基的大致形状挖成以后,需要把表面修理平整,行话叫作“刮崖面子”。都处理好后,就开始打窑。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窑洞打好后,接着就是镞窑,或叫“剔窑”“铣窑”。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把窑帮刮光、刮平整,这样打窑就算完成了。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泥窑的泥用干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顺;湿土和的泥性黏不好用。泥窑至少泥两层,粗泥一层、细泥一层,也有泥三层的。日后住久了,窑壁熏黑,可以再泥。第三步是扎山墙、安门窗。一般是门上高处安高窗,和门并列安低窗,一门二窗。门内靠窗盘炕,门外靠墙立烟囱,炕靠窗是为了出烟快,妇女在热炕上做针线活光线也好。
土窑洞 (姚忠智 摄)
经过这几步,土窑洞基本挖成。土窑洞的崖面高至少9米以上,内部顶高3到4米,深几米至十几米不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渭北地区农民摈弃了土窑洞,改建新式砖窑洞。砖窑洞不必找9米以上的土崖面,就在平地上挖地基。匠人用石头与砂浆砌起高2米多、宽1米的石头根基,在石头根基上用红砖按拱形弧度箍窑。地基上挖出的土或担或吊至窑背上,用铁坠子夯实,称之为垫窑背。窑洞内部装修依据自身经济条件,可粉刷、可吊顶、可贴瓷砖或铺木地板。窑门窗也由老式的木门窗变为新式铝合金或防盗门窗,窑面墙贴外墙砖,顶部加2至3米宽的混凝土或彩钢瓦防雨顶棚,方言叫“窑沿子”。
陕北石窑洞 (雷焕 摄)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贺秀莲结婚是在生产队饲养室的土窑洞里,贺秀莲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少安箍新窑洞,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的愿望最终实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陕北以土窑洞为主,之后石窑洞又逐渐代替了土窑洞。石窑,就是用石块、灰沙垒砌的拱形窑洞。窑面石料按尺寸凿方凿弧,砌面讲究缝隙横平竖直,窑面整体平整、拱圈圆缓,合平规范标准。窑顶前加穿廊抱厦,顶戴花墙,尤显大方。窑口安装大门亮窗,窗棂图案有简有繁、花样多变,什么“朝阳四射式”“蛇盘九蛋式”“勾连万字式”、“十二莲灯式”。小窗加玻璃,也有整个门窗安装里外双层玻璃,即可增加室内明亮度,又可加强保温性,也很美观。陕北窑洞在原始与现代、实用与美观之间不断向前,折射出无限魅力。改革开放后,陕北窑洞大多修建石窑,这也是农民逐渐富裕、手头有钱了的最直接体现,可谓做了过去陕北人想都不敢想的美梦。农村向着“三眼石洞出面面,砖砌围墙一圈圈,花果林木一片片,瓷砖炕围花边边”的方向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修建窑洞的成本逐年升高,楼房成了年轻人追求的目标,同时,修建窑洞的匠人已近暮年,技艺面临失传。好在,各地相关部门已经有了忧患意识,有历史研究价值的窑洞被保护起来,有远见的投资商还将旧日的窑洞重新装修,改成窑洞宾馆,设施一流,让没有住过窑洞的游客体验一把“神仙”瘾。
山西农村一座石头砌的老窑洞,里面发现带手印的青砖,看看啥情况
图片上坐在千年古槐树下的老人名叫刘秋明,今年76岁,家在山西稷山县北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老人讲爷爷在世时曾经说过他小时候这棵树就这么粗,至今依然叶繁枝茂,具体多少年也没有人考证过,树的下面是他家的窑洞。窑洞前脸全是用石头砌的,由于前段时间雨水多,院子里的西房有点漏雨,他准备把老窑洞和房子重新整修一下。提起这个老窑洞,老人说这个窑洞可有个年代了,他们家几辈人都在这个窑洞里生活过。
我站在窑洞顶上一角,向下俯瞰了整个院落,西房上老人已经把拆的剩下几根檩条了。
跟着刘大爷沿着坡路准备到他家窑洞院里看个究竟,由于窑洞院子整个外壁都是用石头砌的,右上角的那棵大槐树就格外醒目。
来到大门口,从整个外观看,院子坐北面南,门楼面东,门楼的底座也是用石头砌的,门楼上面的字牌明显看出用泥土覆盖过,具体写的什么字老人说他也不知道。
进入院子里,西房和北房用石头砌的前脸整齐有序,门框和窗户框都是用石头卷的圆形,刘大爷指着房屋上的槐树说,也不知道先有树,还是先盖的窑洞,听爷爷在世时说过,这个窑洞爷爷的祖上就是这个样子。
刘大爷指着北房的窑洞说,过去爷爷和奶奶就住在这个窑洞,父亲结婚住的是西边的窑洞。
窑洞里显然好久没有人住了,但过去墙壁上的贴画记录着曾经美好的生活。
刘大爷家的这个窑洞跟我们以往看到的窑洞大有不同之处,窑洞里南北长足足有20米,里面是窑套窑。
刘大爷讲,过去他们家是上中农,听爷爷说他的祖爷过去是经商的,北房的窑洞分两大间,这间是靠西的一间,从窑洞的上方可以看出前面是生活区,靠右这个门洞可以走到东面的窑洞里。
从窑洞的前面往后看,右下方放着一个吃水缸,后面的窑洞左右互通。
靠西边的窑洞里陈列着过去生产生活用具,刘大爷说现在这些东西都派不上用场了。
东边后面的窑洞里四周都是用砖砌的,大爷讲过去旧社会时期,里面储存粮食用的。
刘大爷讲自己育有两儿两女,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家庭,平时他一个人在家里,看着老祖上留下的财富,不能毁了,他现在身体还硬朗,所以自己一个人开始在家里干起了大工程,准备重新修理老窑洞,拆房子也是自己一个人慢慢干。
过去的门楼设计有弯道,小平车不能直进直出,为方便运输材料,刘师傅在南面的墙上开了个门。
院子里西房拆下来的青砖上面都带有手印,刘大爷说,前几天来了个收古货的说,一块砖给三块钱收购,他婉言谢绝。
刘大爷蹲在院子里抽了一根烟,说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情,他一个人在家慢慢干干,累了就歇一歇。
老窑洞上面还有一座新窑洞,是十几年前他手里建造的,现在他在里面居住,将来两个儿子一人一半。
这个院子是刘大爷家的新房子,从外看古香古色,里面全是用砖卷的窑洞,他说祖祖辈辈习惯了住窑洞,所以离不开窑洞,吃过饭后刘大爷继续到老窑洞里干活,他说老人留下的财富一定尽力保护好。【图文原创,禁止盗用了解更多百姓故事右上角+关注】
箍窑—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特征初探
来源:公众号 趠龙赩只
陇东窑洞民居分布广泛,遍布于庆阳市各个村落,千百年来,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窑洞民居文化。箍窑是陇东窑洞类型的一种,是用土坯或天然石块箍成的地面窑洞。是一种既具有窑洞的优点又有瓦房特征的土制房屋。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钱的人还在上面盖上青瓦,远看象房,近看是窑。许多人还在箍窑上面撒了瓦,以保护窑顶不被雨淋,使箍窑的寿命更长。
箍窑克服了地坑院住宅修建过程中费工而又易受洪水侵袭的最大缺陷,更适合黄土高原原区群众居住。这种住宅与地坑院窑洞相比,更加省工省料,却又继承了窑洞冬暖夏凉、经济实用的特点;与瓦房相比,却更为节省费用,而且更适合冬天不架火炉的情况下居住生活,因而深受庆阳人民的喜爱。
过去有土箍窑,算是庆阳的早期民居,具有窑洞、房屋的双重特点。造价低廉,经济实惠,冬暖夏凉,很受老百姓欢迎。随着经济的发展土箍窑已被全部废弃,即将消失。
华池县东部,民间也有用石头箍成石箍窑,类似陕北箍窑。这种窑洞多是石箍窑,窗子大,且窗子和门连在一起。这种窑洞样子很好看,很坚固,但修起来很费钱。这种窑洞的好处是“冬暖夏凉,四季皆宜”。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又出现了砖面箍窑,比泥土箍窑更坚固耐用,比石箍窑更美观。
以下这组图片拍摄于2013年,坐标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华池县。
图为合水县太白镇王家台村党金钢家的石箍窑洞。
党金钢家的石箍窑和大多数箍窑一样用当地自产的石料箍砌而成,窑面外墙的颜色呈石料的自然色。
图为党金钢家石箍窑的后背一角,箍窑一般分为石箍和土箍,建筑形式一样,整体内外窑壁均采用石料或庆阳当地的黄箍砌而成。
图为合水县太白镇王家台村高得友家的箍窑,因为家中无人我们只是拍摄到了外景,猜想应该是石箍窑或者土箍窑外砌石料的建筑形式。
高得友家的院落外景,很别致的一个农家小院,从外看还以为这家人住的不是窑洞。
图为华池县林镇乡范台村王富荣家的箍窑外景。
王富荣家的箍窑窑口均采用琉璃瓦和瓷砖砌面,显得干净整洁漂亮。
图为华池县林镇乡范台村王朱成家的箍窑院落,窑洞门口挂着北方农家特有的辣椒,这些辣椒风干后会被碾成辣椒面来食用,窑洞顶部和砖木房屋的结构一样盖有瓦片用来防水,前壁全部用石料砌成,特色十足。
王朱成家的窑壁前被当地的“阴阳”也就是风水先生画上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在华池当地风俗含义为“xie土”,是一种对住宅和主人祝福的含义。
院子里还晒着一箩准备腌制食用的辣椒。
图为合水县太白镇莲花寺村一户魏姓人家的箍窑院落,每孔窑洞的门窗都可以追溯到百年以前,整体风格有点陕北特色,建筑形式和其他石箍窑相仿。
图为该户人家院落里的木楼,木楼在过去时用来存储粮食的,粮食放在这里不易受潮,也很少会生虫。
图为合水县太白镇莲花寺村一户李姓人家的石箍窑洞,整个窑洞背靠山体,通体用石料砌成,相当自然。
图为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抗大七分校旧址,也是当地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所有建筑均为箍窑形式,据史料记载当年这些窑洞可同时容纳5000抗日志士在这里学习。
为了窑洞的坚固耐用,抗大七分校窑洞的后壁用石块堆砌用以支撑窑洞后壁。
图为华池县南梁红色旅游景区管委会的职工宿舍,清一色庆阳特色的箍窑,雅观别致,很有意境。
管委会宿舍院落里的两只小狗煞是可爱。
南梁红色旅游小镇新建的房屋均为窑洞式二层小楼,当地居民对窑洞民居可谓是情感颇深。
图为正在建设中的南梁红色旅游小镇主场馆,当地人形象的称之为“大窑洞”。
图为华池县林镇乡黄渠村石志诚家的箍窑院落,石志诚的母亲和妻子正在院子里串辣椒。
石志诚的妻子正在打扫窑洞内的卫生,原本圆形的窑顶做了吊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