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家具市场在哪儿
文章目录:
1、贵州石阡:两“线”奋战促春产2、女子深夜发病“乱打乱砸”民警“连哄带骗”将其送医3、「贵州画报」石阡采风记:青墙灰瓦老街红灯笼,夜郎古城从这里走来
贵州石阡:两“线”奋战促春产
茶叶生产正常推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扶贫车间顺利扩大产能……这是记者近日在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贵州石阡县调研时看到的景象。在推进疫情防控与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的两条“战线”上,老百姓在基层党委政府的组织引领下争分夺秒全力推进春季生产。
茶农:“明前茶”采摘正当时
4日黄昏时节,贵州石阡县龙塘镇神仙庙村的茶园附近,采茶能手们将一天采下来的茶叶陆续送往加工厂,在那里当场换取现金。记者在茶园中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树已经长出了鲜绿的独芽,还有部分茶农抓住傍晚的最后一丝光阴穿梭在茶树行间,指尖被茶叶末染成了黑绿色。
茶农彭胜红说:“清明节前的茶青最‘金贵’,每斤茶青可以卖到60元。因为茶青才长出‘芽头’,一个人一天的采摘量很难超过1公斤。”为了防止因采摘速度慢造成茶青变老,她特意把外地的姐姐请回来帮忙采茶。
在神仙庙茶园附近的一家茶叶加工厂,负责人汤小涛正在收购茶农们从四面八方送来的茶青。茶青被摊开在篾制大圆盘里进行“萎凋”,第二天晚上就被加工成成品茶。“疫情基本没有影响到我们,现在加工厂已经满负荷运转,每天要消耗六七百斤茶青。”汤小涛说。
龙塘镇党委书记张忠淳说,镇内低海拔地区的茶园已经全面开始采茶,每天都有三四百人在茶园采茶,争分夺秒让茶青下树。
茶叶是石阡县的主导产业,这里的茶园面积达到36.47万亩。石阡县茶叶局局长童祖明说,目前政府部门正在有序组织春耕生产,全力做好肥料、农膜、农具等的调运工作,全县茶叶加工企业已经为春耕生产做好了充分准备,低海拔地区的茶叶加工厂已经正常开工。
企业:信心比金子贵
5日下午,贵州省石阡和记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斌正在指挥员工将公司设备打包,公司即将搬进两公里外的新建厂房。记者在公司新厂房看到,数栋6层高的厂房已经进入最后的装修阶段,两台挖掘机正在院坝紧张作业,装修工人正在安装门窗。工厂外面,同时在进行人员招聘工作。
春节以来的疫情给这家以生产辣酱、红酸汤为主的食品加工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去年春节后的一个月,该公司销售额超过400万元,今年春节后的一个月销售额仅10万元,整个2月份因为物流中断,客户退掉了500多个订单。“好在部分地区的客户将陆续复工复产,订单量现在正在回升。昨天刚刚给贵州师范大学发了15万元的货物,今天又接到贵州大学的订单。”公司电商平台的负责人说。
尽管遭遇猝不及防的市场异动,王永斌还是试图转危为机。“我有信心,仍然看好市场,还要继续扩大产能。”王永斌说:“今年疫情期间农村劳动力回流,公司乘机加大招工力度,充实新工厂的生产队伍,同时拟将辣椒种植面积拓展到8000亩,相当于去年的两倍多。”
地方政府鼓励企业抓住时机招工,推进复工复产。石阡县副县长石凌燕说,政府通过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就业需求调查,建立了就业需求信息台账,同时开展县内企业生产用工需求摸底,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台账,力求精准对接就业与用工需求,帮助解决就业难、招工难的问题。
石阡县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5日,石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率达到100%,限上商业企业除2家餐饮企业外,已全部复工复产。
致富希望绽放在扶贫车间
在石阡县城北廉租房小区内,宏信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开办的扶贫车间3月1日正式开工。记者5日在这里采访时看到,防护服制作车间内,数百名工人同时操作着缝纫机正在紧张作业,乳白色的防护服制作材料散布在各条流水线上,厂房门口前来应聘的人员排着十多米长的队伍。
工人正在制作防护服。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欧甸丘 摄
这类特殊的工厂不仅承担着疫情期间防护服生产的重任,还寄托着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希望。2019年,该厂共有工人120人,其中贫困群众80人,残疾人10人。“为了快速完成6万套防护服的订单,春节后就一直在招工,现在的员工人数已经超过600人,每天还在不停地招工,应聘人员主要来自附近的易地搬迁安置区。”宏信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罗孝芹说。
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罗孝清和聋哑人甘伟从3月1日开始就在这个扶贫车间工作。记者在现场看到,罗孝清和甘伟两人搭档,熟练地操作着机器,沿着布料上画下的线条,准确剪出一块块不同形状的布料。“我们拿的是计件工作,如果按照正常上班时间工作,一个月可以拿到2000元左右。”罗孝清说。
为了支持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政府免除了扶贫车间的厂房租金,并从金融服务、社区管理、物流服务等多方面帮助企业快速发展。
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皮贵怀说,必须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既要解决好企业在复工复产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又要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解决好易地扶贫搬迁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的就业困难,实现生产安全、就业充分、社会稳定,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欧甸丘)
女子深夜发病“乱打乱砸”民警“连哄带骗”将其送医
深夜,石阡县一女子在睡梦中突然发病,反锁门窗,在房间内乱冲乱砸,并打伤丈夫,幸得派出所民警辅警及时赶到,连续5小时工作,连哄带“骗”,成功将女子送至医院救治。
“派出所吗?快来,我家儿媳发病了,在家中乱冲乱砸……” 9月25日凌晨3时许,石阡县公安局聚凤派出所接村民兰大妈报警称。
接警后,聚凤派出所迅速组织民警辅警带上携带盾牌、钢叉及防护装备,前往处置。
在现场,民警辅警发现一女子在一民房二楼的屋子里大喊大叫、乱冲乱砸,并打伤一男子。情况十分危急。
见有警察,女子情绪更加激动,立即将门窗反锁,对民警辅警的敲门、呼唤、劝说毫不理会。
“由于,女子所在房间在二楼,加之天黑雨大,如‘强行’破门撬窗控制‘救’人,必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民警余春雷说,经了解,屋子内被打伤的男子系发病女子周某的丈夫潘先生。
“她(指发病女子周某)最怕‘电枪’!”正当民警辅警们商议制订临时救援措施时,兰大妈说出了周某的“弱点”。
“快开门,不然,我们就动用‘电枪’了……”于是,民警辅警们迅速改变“策略”。
很快,周某主动打开房门,民警辅警趁机将被打伤的潘先生安全营救。
为确保安全,经商议,民警辅警决定,等天亮后,再将周某送医。
随后,民警辅警轮番继续安抚周某,并守护在房门外……
渐渐地,周某的情绪逐步稳定,慢慢睡着了。
“为防止发生意外,我们在与潘先生一家沟通交流的同时,密切关注周某的‘状态’,便于随时采取紧急措施……”余春雷说,经初步调查,周某(35岁)患有精神方面的病史,“病愈”后,可能系天气变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病发。
“我要回娘家!”
“我要去民政局拿户口簿!”
……
当日8时,当民警辅警再次做工作时,周某提出了多项“新要求”。
“好,我们送你……”民警辅警随机应变,将周某“连哄带骗”扶上车,成功送至医院救治。
“警察同志们,好样的!”聚凤派出所民警辅警成功将周某安全送医,既解决了家属的后顾之忧,又消除了辖区安全隐患,受到家属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贵州画报」石阡采风记:青墙灰瓦老街红灯笼,夜郎古城从这里走来
图: 本刊记者 武敏
编辑:王文竹
责编 李歆
9月27日,以“掀开夜郎盖头·探寻神秘石阡”为主题的全国媒体走进石阡夜郎文化采风行活动开启了。记者们来到石阡县,开始了为期两天的的采风活动。方踏进一条老街,我们就被满眼的青墙灰瓦吸引住了目光,迎面吹来的风似乎也送来一股夜郎古城古朴悠远的气息。
老街上,岁月缓缓地流淌着,怎样也带不走属于夜郎古城的风韵。
这里的街道平直,全长1.7公里,宽约8米,慢慢地走,会有一种乡愁的思绪。
从前在街道的两边,全是木结构青瓦屋面建筑。多数居民面阔两间,一间为堂屋,一间作为货店。街道两旁,也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卖买货物的场所。这里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禹王宫在老街旁,尽管时代在前进,它依然屹立在那里
石巷子的一头可通龙川河,一头可通往府城内。
这里生活节奏缓慢,走在江河边上时,心情也被潮湿的风熨帖得十分舒适。
新建的非遗博物馆和老街的建筑浑然一体,它把石阡的夜郎文化展示给来老街的人们。
两边整齐地排列着古老的民居。
民居里有人家种了丝瓜,黄色的花翻过墙头来鲜艳地开放着。
在繁花的一边,是高砌的马头墙、夯土的院墙、垂花的小龙门,别有一番雅韵。
窗前的红灯笼随风摇摆,让人对窗里的安稳日子,心生向往。
石阡现在仍完好地保留着石库门的门框,非常具有特色。
人们的生活是悠闲的,是自在的,老人们打着牌,用算盘算积分。
提起石阡,都知道这里是大名鼎鼎的温泉城。除了感受夜郎风韵,到石阡来,泡温泉是最好的享受了。
非遗博物馆还有石阡的《说春》,这也是一项传承了千年的国字号名片,是让人难以忘却的民族娱乐。
入夜,家家灯火通明,居民们在家门口安上几张小方桌,或对弈、或品茶、或拉家常等。文艺爱好者们聚在一起,打几遍围鼓,唱几首京腔,拉几段西皮流水等等。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若干年来,老街居民们都保留了良好的卫生习惯。街道上和民居中,常常打扫得干干净净。
小巷人家
夜色里的江边人家。
喜欢就分享和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