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老街深藏一座百年民间“豪宅”
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石龙开埠至今,一直都是东莞及东江流域的商业重镇,民国时期,石龙商贸历史更是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石龙的百年老街中山路,至今仍深藏着不少岁月的故事和印迹,很多都被纳入各级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列,邓氏民居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近日,记者便对邓氏民居进行探访。
保存完整极具特色的百年老宅
即使是石龙人,见过邓氏民居真面目也并不多,因为它深藏于如今老城区的一条细窄小巷中,被周边一群高低不同的住宅包围着。
邓氏民居坐落于石龙镇中山东路面街一巷4号,占地面积约105㎡,兴建于民国初年,建筑坐东向西,高两层半,为砖混结构的合院式民居建筑,格局为东莞传统广府民居三间两廊式,经过百年巨变,如此保存完整且结构极具特色的百年老宅在石龙已不多见。邓氏民居凭其历史、建筑艺术价值之高,于2011年4月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东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上世纪20年代,当时的邓氏子孙远赴秘鲁经商,经数十年努力打拼,变得颇为富有。思乡的游子回乡后,在当时亦算繁华的面街买地大兴土木,建成了这栋在当时算是“豪宅”的私家庭院。
时值中西文化交融,建筑师将老宅在传统广府民居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清末、民国时期的建筑新技术、新材料,呈现浓郁的中西合璧风格。
从建成至2006年,邓氏后人一直居住在此。
设计精致尽显“豪宅”风范
如今,走进这座百年豪宅。推开一道道厚重的木门,积聚近百年的豪门气息扑面而来。
首先窜入眼帘的是满布阳光的大天井,欧式的拱券空窗将一束耀眼的金光倾泻而下,让整个庭院变得非常亮堂。
区别于一般民居,当时的邓氏民居已经拥有现代化雏形的排水、用水系统。大门口的左手边有个木柜,打开是一个迷你型的洗面盆,柜上可以置放牙刷牙膏等物品,洗完脸后,面盆就像如今一般,只需拔掉塞子,污水就自然从管子流到污水渠里。
在厨房门前,也有两个大点尺寸的洗菜台,隔壁一口水井隐在角落略微不起眼。但这口水井,恰恰就是邓氏民居作为当年“豪宅”的标志。民国时期,人们饮食用水也还是依靠跑老远,到河边挑水,或在附近公用的水井打水,藏在屋内的井在石龙确是不多。
而当年高价的红砂岩石块被毫不吝啬地作为地基和天井的地面,青砖砌筑而成的墙体百年依旧坚固;钢筋混凝土、水磨石等当时的现代建筑材料也融合在老宅里。
值得一提的,当时少见的天台和外围女儿墙上设有一圈昂贵的绿釉瓶栏杆,成为邓氏民居的一大特色;屋内墙体的色彩运用,窗户的西洋彩色玻璃,摆脱了普通民居的俗气和沉闷;每道门廊上亮丽的壁画与吉祥、如意、富贵、荣华等古体小篆字体以及窗棂门楣上的雕花,都在不经意间,诉说着这座百年老宅卓越不凡的身份。
邻居常借楼顶晾晒被子衣服
进入大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彩色的墙线,上白下黄中间为蓝红彩线,为房屋增添活跃感。据屋主介绍,邓氏民居修缮前,墙身的三色花纹繁复精致,后来的承建工匠都不知道如何复原,只好将房子内花纹统一更换为蓝红色的墙线。
沿着结实的木楼梯拾级而上,二楼第一间就是书房,大面积的满洲窗为书房带来充裕的光照。镶嵌着彩色玻璃的广式满洲窗户即使百年后仍表现出其独特的光影空间。
走上楼顶,是天台的半开放式空间,拉开推门,外面的景色一览无余。在当时,楼高二层半的邓氏民居在周边只有一层高的瓦背房中可谓高高在上,一枝独秀。周围的邻居都喜欢到邓氏民居,借他们的楼顶晾晒被子、衣服。当时邻里间的热闹场面,在现代社会显得有点难以想象。下雨时,晾晒的“大本营”就转移到旁边半开放的阁楼。
每月开放日揭开神秘面纱
石龙在民国初年经济繁荣,百姓相对富裕,邓氏民居正是这段历史的鲜活见证。它那浓郁的中西合璧风格,从高空远眺,邓氏民居那超越时代的气质内涵无疑是中山路一带街道的亮点。
但由于长期缺乏维护,建筑存在部分屋面坍塌、渗水等严重问题,加之后代加建、改建影响了其历史风貌。2016年,经专家对建筑进行详细勘察、测绘,在石龙镇政府的协助下,对这座单体历史建筑进行重新修缮,并恢复了这座百年豪宅的风貌。
2017年12月,邓氏民居修缮后首次开放,吸引大批市民前来感受历史。此后,从每两个月开放半天到每月有开放日,让越来越多的石龙街坊、周边镇街的市民,都能看到揭开神秘面纱的邓氏民居。
文字:韦琼 石龙宣
摄影:胡凤萍
编辑: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