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结硕果 乘势而上再扬帆
来源:贵州日报
提要
大计谋而后定,大势察然后行。
1月8日,中共白云区委九届十次全会召开,全会听取并审议区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共白云区委关于制定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品质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显著向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过去五年,是白云经济社会发展征程上极不平凡的五年。特别是近两年以来,全区紧紧围绕“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扎实推进“三大攻坚”行动计划,坚持“环线以内主抓城市商圈、环线以外主抓产城融合”,大力发展“七大产业”、攻坚“七个重点”、培育“五大商圈”,加快打造“产业新城、品质白云”,推动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2020年,白云首次以“新城区”的身份进入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战略。这是贵阳市委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把脉城市发展方向、优化城市发展空间作出的科学决策,也是白云区发展的重大机遇。今后五年,全区将按照省委“强省会”五年行动部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围绕“一个目标、五个支撑”全力抓好各项工作,为全市实现“一个新提升”、迈上“五个新台阶”的目标任务展现白云担当、作出白云贡献。
真抓实干 取得“五个历史性突破”
“十三五”时期是白云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五年。五年来,白云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成而未办成的大事,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题,干出了兢兢业业的新风貌,干出了轰轰烈烈的新局面,干出了实实在在的新变化,极大地提振了信心、鼓舞了士气,这五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取得了“五个历史性突破”——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历史性突破。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砥砺奋进奔小康,率先在全省建成同步小康创建达标区,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实现全覆盖,全区无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五年保持全省前列,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主动强化对口帮扶政治责任,深入实施六项带动帮扶工程,实施帮扶项目72个,落实帮扶资金5590万元,带动脱贫近5万人,助推“一县三镇”顺利脱贫摘帽,为全省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作出了白云贡献。
稳中求进、稳中快进,摆脱路径依赖取得历史性突破。坚持“两个主抓”发展思路,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顶住了产业转型升级阵痛,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快推进产业“调结构、优布局、提质效”,中铝贵州企业顺利退城进园,白云经开区扩区和调整区位获省政府批复同意,“七大产业”加快发展,“五大商圈”加快培育,新产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制定完善项目投入产出机制和进退机制,亩均产出逐渐提升,体现了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一铝独大”的产业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重塑城市形象取得历史性突破。始终坚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抢抓机遇、接续奋斗,全面贯通朝晖北路等5条“断头路”,建成8条城市市政主次干道,新增城市道路45公里,盘活环线以内低效率用地超过3000亩,改造提升棚户区、城中村超过110万平方米,推动泉湖片区、金融北城片区、黑石头片区与观山湖区加快实现同城化,一条条城市道路快速打通,一幢幢现代楼宇拔地而起,一个个生态公园相继亮相,大批明星企业、高端商业、知名学校、顶尖人才竞相涌入,“一隅偏居”的城市印象被彻底改变。
战天斗地、披荆斩棘,应对急难险重取得历史性突破。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战胜百年难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有效处置非洲猪瘟疫情,圆满处置大川白金城、米兰春天等房开项目烂尾事件,成功化解西部化工等历史遗留问题,打赢七彩湖、麦架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白云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生动画卷,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激励干事创业取得历史性突破。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大班子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乡(镇)、街道、区直部门、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齐心协力、携手攻坚,全区上下工作思路更清晰、方法更高效、作风更务实,“坚持系统性思维、增强主导权意识、提升专业化水平”成为广大干部的行动自觉,锤炼了一支勇于担当、善于实干、敢于攻坚的过硬队伍,培养了一批朝气蓬勃、锐气锋芒、志气高昂的年轻干部,激励新时代干部担当作为成为鲜明导向,有力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五年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9%以上,产业体系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城市规模持续扩大,新产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接近60%。特别是2020年以来,全区引进产业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海盈一期、成立航空等4个产业项目已经投产上规。
乘势而上 高质量打造省会城市新中心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圆满的句号,往往预示着一个美好的开始。站在“十三五”和“十四五”的交接处,白云区盘点过去,思量未来,审议通过《中共白云区委关于制定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详细阐述了白云今后5年乃至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
“十四五”时期,白云区将按照省委“强省会”五年行动部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一个目标、五个支撑”。“一个目标”是初步建成省会城市新中心,“五个支撑”是建设现代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现代化新城区、建设高品质现代化教育强区、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区、建设区域开放发展枢纽区。力争到202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左右,全区常住人口达到50万人左右。到2035年,全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2020年基础上翻两番,力争经济总量达到1000亿元以上。
加快建设现代产城融合示范区,全力以赴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推动“工业大突破”,以实施“千百十”行动为抓手,错位发展首位产业、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以锂电池为主的百亿级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加快发展饮料食品、发动机及配套“两大50亿级产业”,力争用5-10年时间基本形成2-3个百亿级产业。推动“产业大集聚”,推动“动能大转换”,推动“商贸大振兴”,推动“旅游大融合”。
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城区,全力以赴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合理优化城市布局,实施“南融、中提、北进、东联”城市发展战略,做大城市规模。“南融”就是在南湖路——白云南路以南、枫林路以北的城市开发范围,力争用3-5年时间率先推动白云与观山湖无缝衔接、深度融合;“中提”就是在绕城高速以南的老城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提能,力争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环线以内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北进”就是推动城市向北扩展,力争用5-10年时间基本实现麦架、沙文两个片区城市化;“东联”就是在贵遵高速以东的都拉片区,有序推进云保路、加快推进云程大道二期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与综保区联动发展。要率先推动实施“南融”战略,推动与观山湖区无缝衔接、深度融合,力争用5年时间把“南融”区域打造成白云品质最高、形象最佳、人气最旺的城市名片。同时,加快推动城市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有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高品质现代化教育强区,全力以赴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坚持新建小区先行配建、在建小区加快配建、已建小区补充配建,原则上农村小学主要向乡镇中心和人口密集村寨集中,初中学校主要向城区集中,高中学校主要向麦架片区集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探索推进“名校 ”集团化办学,推动城区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推动教育公平发展,积极引进一批优质公办教育资源,大幅提升公办学位数,特别是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优质多元、职业教育强基提质。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抓好“校园长、教师、教研员”建设,坚决落实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探索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跨校评聘”,健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激励制度。补齐教育事业短板。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学校标准化及配套设施建设,持续抓好校园安全各项工作,不断满足“好上学”“上好学”的需求。
加快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区,全力以赴推动治理体系转化为治理效能。以“一库智汇数据、一网智通八方、一图智创未来、一键智控全局、一屏智享生活”为总体目标抓实“智慧白云”建设。加快建设平安白云、法治白云、美丽白云、幸福白云,让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更多便利、得到更多实惠。
加快建设区域开放发展枢纽区,全力以赴厚植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优势。全力打造开放平台,充分发挥高新区、综保区、白云经开区开放平台作用,着力构建智慧高效的多式联运物流新体系。全力扩大对外贸易,用好用活“筑城海关10条”,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高铁物流、商贸、冷链产业,全力做大开放主体。全力推动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白云经开区和园区办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落地做实,推动区属平台公司向市场化、实体化、专业化发展,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扩展“零跑腿”事项,深化服务绩效“好差评”制度,探索实现政务服务“秒办”“专办”“代办”。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坚持以链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加快培育一支懂产业、熟政策、会沟通、能算账、强判断的专业招商队伍,大力引进一批有产值、有税收、有科技产量、有形象、有成长性的好项目、大项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交汇点上,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历史机遇稍纵即逝,白云区将按照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主动作为,纵深推进“产业新城、品质白云”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打造省会城市新中心,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而不懈奋斗。(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