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破解养老难 看看临淄的“红马甲”

XiaoMing 0

近日,王桂英带领着一群“红马甲”,准时出现在47岁的孙俊亭家中,给他送去一大袋柑橘,并唠起家常。“要是没有王大姐和志愿者,我到现在都没有勇气面对生活。”孙俊亭见到记者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孙俊亭2017年患上一种怪病,有几个手指和脚趾疼痛、溃烂,陆续被迫截掉。患病之初,他备受打击、消极颓废,甚至要轻生,直到遇见了王大姐。

孙俊亭口中的王大姐本名王桂英,今年69岁,是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众爱长者养护中心的创办人,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正是她几年来的坚持,让众爱长者养护中心志愿服务者从最初的两人,发展到现在1000多人。经过5年多的努力,众爱长者养护中心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王桂英说,父亲曾经在抗日战场负重伤,成为重残军人,受家庭影响,她养成了乐于助人、甘愿奉献的性格。退休后,她一直奔波在公益路上,从2006年开始,就资助两名家庭困难的小学生,一直供到他们上大学、参军就业。

王桂英在附近农村注意到,有很多老人独居在家,很难吃上一口热乎饭,这些见闻让她深有感触。经过一系列准备,2015年6月,她自掏腰包成立了众爱长者养护中心。通过这个中心,她决心要帮助更多留守老人改善生活状况。

中心成立了,服务人员从哪来?王桂英先在建档立卡贫困户、残障家庭中招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并发放一定的补贴。“贫困户照顾贫困户,可以更好地换位思考,让他们牵手互助、搀扶同行,提高服务的持续性。”王桂英说。

为确保服务质量,实现规范科学管理,众爱长者养护中心还开发了智慧养老管理平台,实现了“签到扫码”“影像上传”“数据分析”“后台监管”等一系列科学化管理。

坚持一年后,王桂英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始扩大,慢慢地在当地有了良好的口碑。如今,养护中心已经构建了“一站、一点、一队伍”的服务网络,即在镇、街道设立服务站,在社区、村居设置服务点,点上有跟踪服务队,打造“15分钟服务圈”,实行“周边、身边、床边”三边照护,使得有需求的人士,在家里就能享受到亲情式服务。

“我只认红马甲!”在临淄区北山东村99岁的孟秀英家里,看到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们上门,老人家开心地对记者说。

孟秀英是一位孤寡老人,目前和70多岁的侄媳妇相依为命。2017年起,众爱长者养护中心开始帮扶孟秀英老人,每周上门一次,免费为老人带一些生活用品,给老人洗脚、剪指甲,陪老人聊天。

孟秀英老人只是志愿者服务的对象之一。志愿者两人一组,服务的对象还有残障人士、患病人士、低收入人士等各类人群。

“精神的陪伴同样重要。”王桂英坦言。因此,她与团队在服务中把“三心一德”作为服务的宗旨,即爱心、热心、责任心和优秀品德。

就这样,在这些志愿者的帮助下,越来越多被帮扶的对象精神上得到慰藉,与人交往时也逐渐树立信心。有的人通过微信群等社交媒体,做一些生活必需品配送工作,赚一些零花钱,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在社会各界关注下,近年来,临淄区政府也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购买众爱长者养护中心的居家养老服务,用以支持王桂英的公益养老服务事业。

“众爱长者养护中心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有效探索,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了贡献,解决了为行动不便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问题,这种社会组织开展养老服务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模式是可复制的。”临淄区民政局副局长王文深说。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亿万老年人老有所养绘制新蓝图。

2017年以来,养护中心创立的“扶贫+养老+助残”服务模式,推进精准扶贫、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有机结合,打造基于邻里亲情上的互助式扶贫养老救助模式,实现了一举多赢,有效破解了养老难题。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壹

铝合金门窗品牌

系统门窗品牌

隔音降噪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