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碳铝合金和碳素

winter 0

文章目录:

1、加入石墨烯成就“王牌”铝合金,国产大飞机、高铁提速、汽车轻量化就靠它了2、初入户外,应该购买哪些装备?3、全铝车身在这10种材料面前简直弱爆了

加入石墨烯成就“王牌”铝合金,国产大飞机、高铁提速、汽车轻量化就靠它了

今天上午,烯碳铝合金锭坯从上海烯碳金属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的生产线上成功下线,标志着这一复合材料的中试取得成功。这也是上海市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推出的首个拳头产品,它解决了传统铝合金刚度不强的问题,有助于我国航空、高铁、汽车等高端制造领域步入轻量化时代。

随着低碳、绿色、节能、减排的理念深入人心,轻量化成为高端制造领域必然地发展方向,铝合金以其低密度、高比强、易加工成形成而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飞机、高铁等纷纷穿上了铝合金“外衣”。比如国产大飞机C919就用铝锂合金为自身减重,铝锂合金在机体结构的占比达到7.4%。

“衣服”轻则轻矣,但有容易变形的弊端,究其原因,是铝合金的刚度不够。工业界通过添加各种材料来补足强度,铝锂合金、铝陶合金都是发展方向,加入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新型增强相形成铝基复合材料更被普遍看好。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荻教授表示,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具有卓越的力学性能,其密度只有钢材的1/6,强度却超过钢材的100倍,刚度与自然界中最硬天然金刚石接近。只要有少量的碳纳米管及石墨烯被均匀分散到铝合金基体中,就能部分取代昂贵的合金元素,还能在保持铝合金良好的加工性能基础上极大提高其强度、刚度等力学性能。

前景被看好,但这一技术路线却迟迟不见进展。早在1997年,日本科学家就开始了碳纳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近十年均收效甚微。张荻说:“碳纳米管的直径不及头发丝的千分之一,石墨烯的厚度更是不到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要把它们一根根在铝合金中分散开来又不被损伤破坏,着实困难。”

张荻擅长向自然要灵感,他借鉴贝壳“珍珠母”的叠层结构,最终开发出“微纳叠片粉末冶金”这一独创的仿生复合技术:先将铝制成微纳片状粉末,再与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在微观尺度下均匀复合成为“砖”,然后通过工艺控制,像垒墙一样形成“砖砌式”叠层结构的烯碳铝基复合材料。

实验室的成果最终是要被用的——为了走通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组成上海烯碳金属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开始了产品中试。为了容纳项目核心设备形型压机,石墨烯平台为该项目提供了600平方米、挑高11米的厂房,并改造了地基和电路。他们还从世界上各种石墨烯粉末中挑选出最适宜添加在铝合金中的一种。截至目前,工程中心已经形成年产能20吨的中试产线,可制备单重达 0.5吨的锭坯,并研发出中强、高强、超高强等系列高模量烯碳铝合金。

张荻表示,烯碳铝合金从技术制备到生产设备具有完整的知识产权,替代现役铝合金构件预期减重可达10-30%,轻量化效益十分显著,该技术水平和综合性能均世界领先。上海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总经理梁勇表示,工程中心已联合中航工业、中国航天科技、中国中车集团等国内应用单位,开展烯碳铝合金在飞机、航天运载器结构、“标准动车组”列车、新能源汽车等装备上的应用验证,下一步,烯碳金属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将进一步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对接上海市优势产业,加快开展应用研发和推广,率先实现新型烯碳铝合金材料的优先突破。

作者:沈湫莎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初入户外,应该购买哪些装备?

但再多的装备,都离不开这主要核心的几类大件,它们分别是:

背包鞋子登山杖露营三件套户外衣物

你的背包是山野的另个“家”

在户外,一个背包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山友行进时的安全、舒适度和疲劳度。一个好的大容量户外背包,是山友登山必备的一大件。

photo by 莫莫莫339

对于普通一日活动的山友来说,20-30升的背包足够使用;而对于2到3日的户外活动,45-60升背包就能满足山友的需求。

就一般的户外活动而言,背包的选择重点在于背负系统。因此在购买背包时建议山友们能够反复背试,最好有负重测试。

户外背包分解图 | photo by OSPREY

装备选得对还要能都带的走,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你拥有专业的户外背包后的巧妙装包技巧。

通常,户外背包分为主袋、顶包、侧包、腰包、附袋、睡袋仓等,可让零碎物品各有所归:

主袋放置帐篷、衣物等大件物品;随时需用的小物件如防晒霜、零食、纸巾等,可放腰带上的小口袋;中途可能用到的物品如地图、路餐、头灯等,可放方便拿取的顶包。

背包的打包秘诀并不只在于“装”,还有一些“挂”。

例如像登山杖、三脚架、帐篷杆等这些“硬”装备,在背包上的“外挂”就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

利用背包两侧的弹力绳环、扣件等组成的登山杖减震挂环,将这些不能放进背包的“硬装”固定在背包两侧,既省事又便捷。

侧袋也可以用来放帐篷杆 | photo by Ospery

也不要忽略包包侧面的弹力网布收纳袋,只要用的好就能物尽其用。

当你在徒步登山时,随手要用的垃圾袋、能量胶、水杯零食等可以放在这样伸手可及的地方。

简单来说,合理的户外包包收拾离不开这三条基本原则:

上重下轻、左右平衡先用后放,后用先放重物贴背,轻物靠外

当你拥有优质的背包收纳,很有可能会让你的行走“减负十几斤”。

再者,就是如果背包没有自带防雨罩,山友别忘了备着一个背包防雨罩,呵护好你的包包。

photo by mohammad alizade

如果说背包和鞋子承担了山友白天的装备重任,那么睡袋、防潮垫和帐篷则承包了晚上山野的舒适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徒步登山,一双好的徒步鞋会带你走向更好的山野。作为户外基础装备的必备品,徒步鞋直接影响着山友们的行走体验。

户外鞋不仅要支撑我们自身的重量,还要额外承受十几斤的装备之重、甚至还要经受住丛林溪谷的层层考验,这不是一双普通的运动鞋或板鞋就能抗住的。

通常选择徒步鞋,可按照鞋帮(后跟)高度,可直观地分三大类:

低帮鞋(后鞋帮高度低于脚踝)——自重轻,更强调舒适性,相对便宜、便捷。

但对脚部的支撑和保护力弱,适合背得少、路面较平坦的路线,走走石板路、水泥路或简单山路等都不错,周边单日休闲游可以考虑,也可用作日常休闲穿着。

灵活性最强的“防守派” | photo by heskiffclub.org.uk

中帮鞋(后鞋帮高度刚好位于脚踝上方)——鞋帮裹住脚踝,可减少对脚踝的冲击力。

适合短途露营,或者负重有限的多天线路,如重装武功山、大五台等较成熟的线路。

兼具灵活与防护兼具的“精英派” | photo by simone miotto

高帮鞋(后鞋帮高度高于脚踝)—— 对脚踝保护性极强,可提供一定支撑力。

不易变形,鞋底一般较硬,防滑耐磨,适合背负较重的露营活动,或是崎岖复杂的山路地形,长距离徒步如贡嘎、洛克等线路必备。

攻气十足“硬汉派”| photo by heskiffclub.org.uk

对于平时参加徒步登山的山友,建议准备至少两双户外鞋,一双是普通的中低帮徒步鞋;一双是中高帮的防水户外鞋,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户外活动。

SCARPA 、LASPORTIVA 、 LOWA 、 Zamberlan 都是不错的户外鞋品牌。

同时对于鞋袜,也是山友不可忽视一点。

山友们可以准备几双户外专用的排汗效果好的袜子,尤其在冬季,鞋袜可以有效避免脚部冻伤,起到保护的作用。

在户外,鞋子与背包是山友们同等级别的重要装备。

手拄双杖,“四脚”行走

登山途中,往往会遇到山路崎岖的路况。山友们背负重量不轻的物资装备,对腿部和膝盖都是巨大的挑战。

使用登山杖,能够帮助山友减轻下肢的负荷,让山友在户外行走地更加轻松与惬意。

photo by M.木星

有杖无杖,天差地别——登山杖能让山友强健手部肌肉充分参与到山野行进的过程。帮助山友分担不堪重负的腿部肌肉和膝关节的压力,是对全身肌肉的高效利用。

photo by Magic+

有了稳定,安全提速——使用登山杖可以帮助山友在双脚之外,显著地增加较滑路面的抓地力。

尤其在下坡时使用登山杖,可以让你永远保持至少三点触地状态,大大增加了身体的稳定性。

photo by 火.勺

只有选择真正合自己的登山杖,才能够在山野中走得更加轻松与畅快,有时还要“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择可调节的手腕带——当山友在比较登山杖手腕带的时候,最好是选择较软、或有弹性的。

这样一来,在山友使用的时候,尤其是在遇到山路比较危险的时候,调整恰当即使你的手休息一会儿,登山杖也不会脱手。

手柄的选择——在山友使用登山杖时,手柄是与山友“最亲密”的接触。登山杖的手柄材料分为软木、泡沫塑料、橡胶材料。

photo by 尘粒

对手心容易出汗或经常在雨天行走的山友而言,软木或泡沫塑料的手柄,在弄湿了的情况下也能有较好的摩擦力。

采用橡胶材料的登山杖手柄,使用手感会更好些,更适合注重手感的山友选择。然而登山杖的手柄尺寸和形状,要吻合你手的大小,即便是在有无戴手套的时候最佳。

登山杖长度,更多好处——选择可以调节的越多的登山杖,在一程度上能给你带来的好处就越多。三节的登山杖能够比两节登山杖,收缩得更短。

下山的时候,要长一些;上山的时候要短一些;当不用的时候,可以收缩的更短,能方地绑到你的背包上。

区分登山杖的材料——市面上大部分的登山杖都是以铝合金为材料,即坚固轻便,还便宜。而碳合金材料的登山杖,相比较铝合金质地的登山杖,重量会更轻一些,但价格比较昂贵。

photo by 没有月亮的黑

钛合金是主要登山杖材料中,最轻的一种,更坚固的同时价格也更为美丽。为了实现登山杖轻便使用最大化,也有许多厂商将钛合金和铝合金混合使用,保证强度远远超过铝合金下,延展性也得到了提高。

山野必备的露营三件套

在户外,露营装备成为了山友奔波一天后能否好好享受一番的关键因素。

在享受之前,你需要选一顶“心仪良久”的户外帐篷,来撑起你户外的家。

photo by Lucky卡卡

根据帐篷的功能类型,山友们可以选择三季帐、四季帐、高山帐等。如果营地雪厚则需要四季帐,不然三季帐就足够用了,四季帐用到的几率比较少。

所以可以尽量选择收纳体积小、重量轻的三季帐。而三季帐、四季帐的主要区别在于透气性和密闭防风性:

三季帐基于春夏秋三季的一般环境而设计四季帐则多了对冷酷冬天和极端环境的考虑

photo by 汐颜

每升高1000米的海拔,温度就会下降大约6摄氏度。除非前往比较炎热的地区露营,否则还是建议携带三季帐。

若是遇到营地风较大的环境,山友也可以选抗风性好的隧帐。但需要注意的是,隧道帐虽然篷空间大,抗风性能最好,但搭建繁琐,对新手并没有太友好。

而当山友决定和谁去露营,也意味着你要购买多大空间的帐篷。

帐篷空间是依据人身体比例设计。亚洲人平均肩宽约50cm,身高175cm,因此肩宽的2倍,高出身高的40-50cm,人坐起来高度,就是帐篷的空间。

photo by 尘粒

如果是独自户外露营,单人帐的空间,足以满足个人需求。但若是跟上三五好友团队露营,那么阿步建议你选择双人帐。

通常单人帐篷空间约为:长200cm、宽130cm、高105cm,双人帐220cm x140cm x 110cm。

户外睡袋——冬季下选择更保暖的羽绒睡袋会更加犒劳辛苦一天的山友。如果选错睡袋,很容易在半夜冻醒或无法入眠。

好的睡袋和不好的睡袋即使是标注一样的温标,但是在实际使用却是天差地别,不好的睡袋除了羽绒外,还会填充其他填充物以降低成本,大大的降低了保暖性,面料的透气性也差距很大,所以千万别只看温标一样就贪小便宜。

而一款适合自己的露营睡袋,阿步建议山友可以从环境湿度、温度、睡袋体积与睡袋重量几方面综合考虑:

photo by Chinabrands和academy

在暖和的潮湿地区露营,可考虑棉睡袋或抓绒睡袋;到夜晚温度较低的地区选用羽绒睡袋;要求睡袋体积小或重量轻时,也可考虑羽绒睡袋;舒适环境露营选信封式睡袋,严苛环境露营选择木乃伊式睡袋保温性好。

防潮垫——防潮垫是一个极其容易被山友忽视的装备。然而,它其实在保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photo by SEA TO SUMMIT官网

对于一般的户外活动来说选择泡沫型的防潮垫就足够使用了。(防潮垫一般有两种选择,R值越高表示越保暖)

泡沫型防潮垫,体积较大但方便收纳,重量极轻常常需要外挂;充气型防潮垫,回暖性会更好些但在路途中可能会出现破损的意外,当山友在不平整的营地休憩时会感到有点硌身体。

户外穿衣是你在山野的盔甲

面对户外变幻无常的天气,除了带上保暖装备外,更要有正确的穿衣之道,来应对突发的山野天气。

photo by D低调

户外三层穿衣法则,是户外服装穿着的不二法则。

即基础层、隔离层和防护层,分别为山友起到了舒适、保暖、保护的作用。注意,三层穿衣法并不是只穿三层(件)。

基础层(排汗速干)——在山友进行长时间大量运动时,我们的体内会有大量的汗汽排出体外。为防止汗气在内层聚集被汗水浸透,以免造成冻伤失温等体感不适现象。

photo by 明毫

建议山友们选择材料透气性好的,至少准备两身。一身长袖速干衣裤,冬天以及高海拔使用,建议买好一点的;一身短袖速干衣裤,夏天穿,这个普通品牌即可。

隔离层(保暖隔湿)——在三层穿衣法中,隔离层起到了一定的减震防护功能,更重要的是,在寒冷环境下锁住体温,减少热量的散失。

对于不上高海拔的新驴来说,一件轻型“排骨”羽绒服(根据自身财力可选择不同价位的),一件普通抓绒衣足够。

身穿棉服技术攀登 | photo by middleburymountaineer.com

防护层(防风防雨)—— 外层就像一个乌龟壳一样,在复杂自然条件下给予身体最强的保护,也是俗称的冲锋衣,多为外壳。

既能方便活动,也可以很容易穿脱,并提供隔绝风、冷、热、水的保护功能。

对于新手来说,应急用买一件普通冲锋衣、软壳裤就可以。

如果打算长期玩户外,可以一次性到位买一身GORE -TEX材质的冲锋衣冲锋裤。在装备中,防风和透气属于一个矛盾体,而GORE -TEX面料是在这方面平衡性做的最好的。

除了必备的装备,还有这些

在山野中行走,有些装备虽然不是必须要携带,但是带上却能为山友在户外提供更好的便利与防护。

photo by 尘粒

营地炉具、餐具套锅——对于一日/两日登山活动的山友来说,炉具不是必须的。

但炉具却可以提升山友的户外体验,尤其是在你辛辛苦苦爬完山之后,一碗热乎的食物无疑是山友最惬意的时刻。

photo by MS

点亮明亮的头灯——当我们在户外,为了方便山友在夜晚寻找方向、夜晚搭建帐篷。

携带头灯可以帮助你解放双手,腾出手去做更多别的事情,也能使你的户外爬升更加安全。

相比较手电筒,头灯的光相比手电筒更亮,照射的距离更远,电量也更加持久。选购头灯有个小窍门,就是最好选轻巧不重的,放在头上也不会造成什么负担,也能觉得十分轻快。

头灯也能让别人看到你 | photo by Petzl

保护膝盖的护膝——护膝并不是非用不可的装备,但为了保护我们最脆弱的关节,尤其是膝盖。

护膝具有运动保护、防寒保暖、关节养护的作用。

一些市面上的护膝提高加压效果更好,能有效分散膝部承受的压力,减少运动创伤的可能性,千万不要等到膝盖受伤了再来保护膝盖了。

省时省力,饮水水袋——在我们行进路上时,饮水的最佳建议就是携带水袋。

不仅可以随意折叠,还能省去占用背包的空间,单手或者牙咬都可以轻松操作。

手套、帽子——在任何环境下徒步,山友们最好都准备一双手套。它可以在你过乱草中,山石中行走时防止攀爬过程中被刮伤。

在寒冷的季节里,人体的热量有相当大的比例都是从头部散发流失的。帽子可以帮山友保温防冻,减少头部的散热。

夏季时,帽子可以更是作为遮阳防晒这样的利器。

魔术头巾——作为户外装备中性价比最高的装备。头巾的用途广泛,甚至只要10块钱就能用上好几年。

墨镜——当山友在过垭口或有雪的地方,没有墨镜很容易导致雪盲。无论是晴天还是雪天,墨镜都可以有效的保护你的眼睛不受到强光的干扰。

photo by AA冬天

全铝车身在这10种材料面前简直弱爆了

为了保证车身刚性,汽车都会使用金属来打造车身。但由于汽车体积相对较大的关系,厂家通常会在普通民用车上使用钢材来控制成本。而对于一些对价格不敏感的豪车来说,则会使用单位重量更轻、制造成本更高的铝材。不过,要是跟接下来出场的这10种车用材料相比,铝合金可真是弱爆了!

汽车的内饰材质会极大程度影响整车的豪华质感,一般普通车型会直接使用粗制塑料来降低内饰成本。相对高级一些的则会使用搪塑来提升触感。而更高级的车就会用上皮革这种十分细腻的材质了,这基本也就是最豪华的做法了。

可丰田却不这么认为。在丰田的旗舰轿车--世纪上,丰田就为其提供了全羊毛内饰的选项。虽说相比皮革材料来说,羊毛看起来似乎不够高冷,但亲和人体肌肤的触感和柔软的材质,都令羊毛内饰在实际使用层面更加舒适。此外,丰田还认为羊毛内饰更能体现出车主的经济实力。这就好比在皮衣和西服同样昂贵的情况下,大家都会认为每天有实力能将西服打理整洁的人,社会地位更高一样。毕竟相比起真皮内饰来说,羊毛内饰在后期使用中要付出的维护时间、维护费用都要高得多!

雷诺梅甘娜R26.R是一台看起来十分不起眼的小钢炮,但在低调的外观下却暗藏着不少雷诺在赛车方面的黑科技,也让它在2008年做出了纽北8:16.9的成绩,一举刷新了当时纽北的最快前驱车记录。

梅甘娜R26.R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性能,主要还是因为雷诺在车身减重方面下了功夫。通过换装碳纤维引擎盖,拆卸安全气囊、后排座椅等零部件实现了对车重的大幅减轻。但最令人惊讶的是,雷诺还将玻璃后侧窗和后挡风更换成了重量轻很多的聚碳酸酯(塑料)。最终在这一系列操作后,梅甘娜R26.R比普通R26足足轻了123kg!

应该没几个人听说过特拉贝特601这个车,不过没关系,你只需知道它是二战后东德应对西德甲壳虫的产物就好。虽说名义上特拉贝特601是甲壳虫的竞争对手,但它开起来实在是太糟糕了,老旧的二冲程发动机不仅动力很差,而且喷出的尾气连最基础的净化步骤都没有!

可要论这台车最大的特点,那绝对当属它的车身材料了!在设计初期,当时的东德政府为了尽可能降低车辆的制造成本,竟然颠覆式地取消了车身钢材蒙皮的使用,转而使用了一种名为“热固性塑料”的低价材料,也就是马桶盖的原材料......您还真别说,这车身光泽跟我家马桶盖还真挺像的!

2008年,时任宝马设计总监的克里斯·班戈赋予了Gina概念车艺术品一般的车身,干净且没有一丝缝隙。为了达成这一效果,班戈放弃了传统的金属以及碳纤维材质,转而选用了一种常在泳衣或运动服上才会使用的材料--氨纶。

相较于一般材质来说,氨纶那600%的延展度带给了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班戈则将氨纶高延展度的特性应用在了汽车设计上。整台车外层的氨纶靠着内部的铝合金骨架进行支撑,并且内部还设有多个电动马达,以此来实现打开车门或隐藏大灯的目的。只可惜氨纶自身的不耐刮性让它根本无法应用到真正的汽车上。

在英国有一家奇怪的造车厂,他们从1909年诞生以来,一直坚持使用白蜡木打造旗下车型,也正因如此,相比起采用金属结构框架的跑车来说,摩根的车型开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不过在2020年全球环保的大趋势下,那些“环保主义者”便有了指着你鼻子,谴责你砍伐树木的权利......在舆论压力下,摩根只好在最新推出的Plus 4车型上,用一部分铝合金替代原本的白蜡木,从而满足环保主义者的诉求。有趣的是,虽然摩根的木质框架十分复古,但它却搭载了一台宝马的255匹2.0T发动机,所以哪怕它还在使用编织车轮,但你可千万不要小视它的性能!

作为恩佐·法拉利亲自负责的最后一台法拉利车型,法拉利F40使用了不少当时的尖端科技,最终让F40成为了80年代中性能最为强悍的车型之一。

法拉利F40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性能,除了那台拥有478匹的2.9T发动机外,还得感谢它1254kg的车身重量。为了能最大程度减轻车身重量,法拉利F40的外壳采用了一种凯夫拉(防弹衣材料)与碳纤维混合的特殊材料,在保证车身刚性的同时大幅降低了车身重量。于是,F40便成为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将凯夫拉应用在车体制造中车型。

对于国内的读者来说,提到“不锈钢”三个字,想到最多的肯定是脸盆或者饭盒。但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一家名为德瑞劳恩的车企竟然将不锈钢应用在了汽车上,而它就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台使用不锈钢打造的车型DMC-12。

由于不锈钢不会生锈的关系,DMC-12的车身表面自然也不需要进行喷漆保护了,所以世界上所有的DMC-12也都保持着十分原始的金属色。但由于不锈钢表面容易沾染油污的关系,所以DMC-12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展现出预想的金属美。更何况,不锈钢夸张的重量也让DMC-12在3.0L V6引擎的加持下只能做到10.5秒的破百成绩。

于2013年问世的标致Onyx是一台单看外观就让人感觉十分惊艳的概念车。由于使用了曾经标致908勒芒赛车上的柴油V8发动机,并辅以一套电动机进行辅助驱动,Onyx拥有了680匹的最大马力,但这并非是标致Onyx的最大亮点。

标致Onyx最大的惊喜则来自于车身的前半部分,标致的设计师发挥出了法国人特有的浪漫,通过使用铜来对车辆的外壳进行装饰。为了降低因为铜密度太大所带来的额外重量,Onyx又在车身后部运用了大面积的碳纤维进行抵消。根据设计师的解释,他们之所以会用铜,主要是因为铜会随着时间慢慢氧化,古铜色会慢慢变成绿色,最终在车身上留下时间的痕迹。好吧,这的确很法国人!

来自意大利的帕加尼一直都是超级跑车制造商中的璀璨明珠,其不计成本的造车思路让帕加尼旗下的车型都显得昂贵之余又富有激情。在这其中,制造成本最高的就要属帕加尼联合Modena Design发明的Carbon Titanium碳钛合金材料了。

虽然碳纤维是目前最坚固且轻盈的材料,但它却异常的脆,只要受力超过上限就会折断。而钛合金虽然比碳纤维要重一些,但其出色的韧性刚好可以弥补碳纤维的劣势。所以将二者结合起来便会成为一款又轻又坚固,同时还具有一定形变能力的材料。自从帕加尼研发出这种材料后,便开始将其沿用在了后续车型上,这种钛合金碳纤维混合材料也成为了帕加尼车型的一大卖点!

得益于戈登·莫里纯工程师方式的造车理念,迈凯轮F1一经诞生,便载入史册。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强悍性能外,迈凯轮F1发动机舱内的隔热材料同样令人惊叹。

由于宝马的6.1L V12发动机发热量十分惊人,为了防止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动机罩被烤化,戈登·莫里决定采取隔热性能最好的材料--黄金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悉,每一台迈凯轮F1的机舱盖内都覆有16克的金子,就连机舱都能被映照的蓬壁生辉!这你受得了吗?

看到这大家应该也明白了,车用材料就跟找对象一样,也讲究“门当户对”。碳纤维是好,但您不一定娶得起,更不一定养的起;塑料车身看似LOW,但低成本带来的低售价却能让更多人过上有车的幸福生活。就像在铝材已经不再高不可攀的今天,后期维护更便宜的钢材依旧会成为代步车首选一样,门当户对的好,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显现出来。

高档别墅门窗

系统节能门窗

品牌系统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