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神河铝合金门窗加工厂

Nancy 0

文章目录:

1、「十堰」全市专用车生产资质企业35家 十堰专用车产量占全省4成2、十八大以来忻州市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开放新高地综述3、十堰加快实施“整车专用化”战略 全省四成专用车十堰造

「十堰」全市专用车生产资质企业35家 十堰专用车产量占全省4成

迅捷安装备产业园生产的高端消防车

作为我市建设“国际商用车之都”目标的重要内容,专用车近年发展态势如何?市政府日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关于我市专用车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市新增专用车生产企业22家,专用车产能由“十二五”末期的15万辆扩大到25万辆,“十三五”以来年均生产专用车11万辆,约占全省专用车产量的40% 。截至目前,全市具有专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达到35家,占湖北省专用车企业数量的五分之一。

我市今年二季度生产专用车3.2万辆,实现微增长

记者从市经信局获悉,今年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我市汽车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呈现出快速回暖、积极向好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实现汽车工业总产值649.8亿元,较一季度降幅收窄33个百分点,其中专用车实现产值49.2亿元,较一季度降幅收窄38个百分点,上半年生产专用车4.4万辆,同比下降23.9%,较一季度降幅收窄32.5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生产专用车3.2万辆,同比微增1.8%,占上半年产量的72.7%,重新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据介绍,从2012年开始,我市抢抓国家放开专用车准入的政策机遇,依托商用车底盘优势,不断扩大专用车产业规模。在巩固提高神鹰、三环汽车、神河、安远、驰田等老一批专用车企业的基础上,指导帮助一批有基础、有能力的杜德、帕菲特、汇斯诚、旭帆、震序车船等企业先后转型升级为专用车生产企业。

同时,我市围绕专用车产业引进了湖北大运、湖北一专、迅捷安、吉神房车等一批补短板项目。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金强介绍,目前,全市具有专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达到35家,占湖北省专用车企业数量的五分之一,“十三五”以来新增专用车生产企业22家,专用车产能由“十二五”末期的15万辆扩大到25万辆,“十三五”以来年均生产专用车11万辆,约占全省专用车产量的40% 。

我市新增专用车型百余个,转型升级加快

记者日前在茅箭区何家沟工业园迅捷安应急装备产业园生产车间看到,几十辆进口的奔驰底盘车正在被改装成高端消防车,一辆价值200至500万元不等。

今年6月全市项目拉练,几十米高的水柱从该公司生产的消防水炮车喷射而出,令拉练队伍眼前一亮:“我们十堰也能生产出这种高端消防车呀!”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20亿元,达产后可年产3000辆消防车,今年初取得消防车生产资质,单台售价在300万元左右,已完成多辆高端消防车样车,正在申报产品公告,今年可投入批量生产,将填补我市消防车空白。

这是我新增专用车型的一个缩影。

在湖北震序车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名研发人员24小时接力,在线研发16个新项目。目前,3个研发项目进入适应性设计阶段,设计完成投入生产以后,预计年产值达2亿元。

该企业聚焦应急救援专用作业车的研发生产,采取个性化定制、模块化设计、轻量化车身等先进技术,现已开发出救险车、指挥车、应急救援车、巡逻车等系列车型,适用于电力、燃气、水利、路政、市政等领域的综合救援。

金强介绍,近年来,在利好政策驱动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之下,我市专用车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投入,由原来地摊式生产向智能制造转变,从单一的自卸车向专业化、个性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普通自卸车、厢式汽车、罐式汽车、专用自卸车、起重举升汽车、仓栅汽车、特种结构汽车、挂车等八大类专用车我市均有生产,新增了智能环保渣土车、清障车、应急救援车、水泥搅拌车、铝合金罐式车、医疗专用车、城市客货车、越野油田测井车、校车、舞台车、房车、防撞车以及纯电动、燃料电池物流车等100余个车型。

市场蛋糕变大,品牌影响力在增强

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市专用车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打造精品名牌,成效明显。特别是部分专用车企业长期专注于细分市场开发,大力实施产品创新,着力提高品牌影响力,发展势头强劲。

以驰田汽车为例,该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国高轻自卸第一品牌”,2018年在全国率先研发应用高等级耐磨钢板,自卸车产销量跨过2万辆台阶,并创新引领行业的轻量化技术标准,业内称为“北有宏昌天马、南有驰田金刚”。2019年驰田智能环保渣土车产销量2.66万辆,创下全国单体工厂产销最高纪录。

无独有偶。湖北一专是2016年建成的专用车企业,对标随州程力专用车,累计投资1.9亿元,建成厂房14万平方米,建立了环卫车、运输车,危化车、特种车等专用车生产线及专用车配件生产流水线共24条,已取得除消防车以外的所有专用车生产资质,是目前十堰地区资质最全的专用车生产企业,专用车产销量连年大幅增长,2019年生产绿化喷洒车1485辆,排名全国第二;帕菲特专注于随车吊和清障车市场开发,近三年年均增长20%以上,2019年生产清障车865辆,排名全国第六。

同时,帕菲特大胆创新营销模式,与平安、北汽福田、中车、东风创格等融资租赁公司开展分期融资销售、租赁业务,搭建产融结合平台,与树根互联、用友、中科耘谷共同构建“工业互联网”及“数字化客户管理系统”的服务型制造企业。

金强说,十堰专用车发展势头强劲、影响力越来越大,吸引了一汽解放、济南重汽、陕汽、北汽福田、江淮、柳汽、徐工、上汽红岩、华菱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到我市与专用车企业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合资合作,共同开发专用车市场。

我市加快实施“整车专用化”战略

实施“整车专用化”战略是发展壮大汽车产业的重要内容。

报告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上汽车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汽车产量突破80万辆,专用车产销量达到20万辆以上。

实现这一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帮助约占全市专用车企业一半的规下专用车企业解决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等难题,以及如何提升研发创新能力,细分市场定位。

报告提出,一方面,我市在巩固工程自卸车、物流运输车的基础上,鼓励企业由运输类向作业类专用车方向发展,积极开发旅游休闲专用车、应急类专用车、特种行业专用车、军警特殊专用车等多用途专用车。同时,要顺应汽车“五化”发展趋势,积极向智能化、电动化发展,适应专用车个性化、定制化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着重补齐短板,在环卫车、罐式车、特种车、挂车等方面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用车企业到十堰建设基地或与本地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力争把福建龙马环卫车、中集罐式车、梁山挂车等知名企业引入十堰,尽快改变我市专用车产品品种少、影响力小的状况。

同时,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借智借力、协同创新、建立专用车检验检测中心等举措,进一步完善我市专用车产业链,把专用车市场做强做大。

十八大以来忻州市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开放新高地综述

本报记者 刘建馨 张玉峰

大交通促进大提速,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从五台山机场到高速路网,从大西高铁到商贸物流……我市以大手笔大气魄掀开了大交通大开放大发展的新篇章。短短几年,忻州完善铁路、公路、航空网络,构建三网融合、多式联运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成绩惊人。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一定的“交通速度”,就难以达到一定的“经济速度”。

忻州东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西连晋陕蒙能源“金三角”等西部地区,南临太原都市圈,北达蒙晋冀长城“金三角”经济合作区,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的大通道,区位优势明显。如何能把区位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任务,实现全面脱贫及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忻州市委高屋建瓴:只有大开放才能大发展。而要推进开放发展,建设开放忻州,则必须实现交通先行新突破,将交通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全市上下以攻城拔寨、攻坚克难的精神,以“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奋力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交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至2016 年,忻州市城区新建道路88 条,全长142公里,形成了“九横十一纵”的城市路网。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442 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22 公里,全市公路密度达68.59 公里/百平方公里。五台山机场建成通航,旅客吞吐量达11 万人。五保、环城、神河、繁大高速建成运营,五盂、原神高速建成,神岢高速、晋蒙黄河大桥开工,大西高铁加快推进,“铁、公、机”立体互补的综合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便捷的交通,拓宽了市场,激活了经济。作为全省唯一横跨吕梁山、太行山两个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区的贫困大市,但同时也是一个矿产、农牧业、人文、旅游资源富市的忻州,由于受交通不畅的影响,形成了自有资本短缺,外来投资不足,资源优势难以转变成发展优势的窘况,长期“抱着金碗讨饭吃”。交通的快速发展,大大改变了这里的一切。全市首家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建设获批,定襄永旺国际物流园区被建设部列为示范项目,繁峙万锦牛肉可直销香港;“中华红芸豆”、“中国藜麦”、“中国亚麻籽油”、“中国甜玉米”等农特产品畅销海内外市场;2016 年成功承办全国物流协会年会;去年全市各旅游景点接待旅游人数达3416.37万人次,同比增长18%,旅游总收入327.6亿元,同比増长15.1%。

互通的路网,缩短了距离,促进了联合。面对新形势,单一经营、封闭发展已难以满足新的经济发展需求,必须树立经济一体化的观点,打破县域思维,联合共建经济增长极。纵横相连的路网,为拓展发展空间,増强区域联合提供了支撑。全市共建设产业集聚区15 个,落地开工项目189 个,中关村e 谷(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在忻州组建了大学生创业园,已有76 家企业入驻。忻州开发区、定襄、五台、岢岚“飞地经济”率先起步,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列入省级开发区。保徳县、河曲县在“保府经济圈”中崭露头角,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多元经济板块日趋壮大,代县、繁峙县通过灵河高速实现与北京、天津互联互通。东部五台山、中部顿奇温泉、西部芦芽山“三个集散地”功能显现。

开放的通道,走出了大山,增强了活力。创新发展观念,是新时代的要求。忻州市以“地球村”的眼光和方式来认识思考问题,积极依托畅通的交通和良好的地域优势,面向全国推介忻州,全力招商引资,用新型的市场观念,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抢占高点、增添活力,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树立了自己的特色地位。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太原都市圈、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主动承担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成功加入环渤海区域市长联席会议。

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到位资金2046 亿元,是“十一五”的5.1 倍。跻身2015 年中国宜商城市竞争力前200 名城市第158 名。

实践证明,忻州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铁路、公路、航空同步建设,以交通建设拉动经济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晋西北交通物流节点城市的地位已经初显。如何全面发挥节点城市的辐射功能,构筑起商通天下的物流大通道,联通四海的内陆大码头,忻州市委、市政府已经绘就新的蓝图。

建设交通枢纽,打破贫困僵局。市委提出,要解决忻州之“ 贫”,必须破解交通之“困”。交通之困就是没有形成枢纽效应。全市公路、货运铁路都是过路经济,不是枢纽经济,比较效益和综合效益差。只有构建大开放的交通格局,以高铁建设为重点,建设忻州“十字型”高铁枢纽,形成一个连接四方、横跨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高铁专线;建设“两横三纵一环”高速公路网;大力推动“忻定原”同城化,启动忻原大道、忻定大道、机场高速连接线建设,规划建设过境国道汽运物流服务中心,建设五台山机场航空口岸。同时要加大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力度,坚持旅游路、县乡路、通村路、园区路、连网路、国防路“六路并举”,实现客运“村村通”,大力发展黄河沿线水运事业。构建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内陆枢纽。

扩大合作开发,增强致富活力。合作需要开放,开放促进合作。我市坚持周边开放与跨区域合作相结合,向开放要空间,向开放要市场,向开放要活力,全力实施东进西联南融北合开放战略。以能源保障、生态屏障、旅游休闲目的地和有机绿色农产品供应地为依托,向东跨入京津冀,承接产业和项目;向西联合“丝绸之路”沿线省区,积极参与“黄河几字湾”能源金三角区域合作,加快铁路、公路黄河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煤电气等产业开发,与吕梁联合推进铝工业和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生态建设;向南借助省城科技、文化、产业、人才优势,在资源、资本、资产等市场要素对接中发挥比较优势,助力忻州发展;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晋北煤化工基地、五台山长城旅游为依托,向北与朔州、大同等城市合作,参与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开发。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致力于建设辐射晋西北开放发展的新高地。

打造开放平台,引进发展动力。聚集优势资源、资产、资金,围绕聚集区建设和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加快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物流、仓储、金融、通讯、电子商务等生活服务业配套发展,以聚集区发展带动全市经济发展,是忻州市优化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我市遵循开发区特点规律,着力加强开发区建设,完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文化产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承载功能,积极与市外更多的重点节点城市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拓展电子商务等功能性平台,打造商会服务平台,利用“ 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设对外开放的新网络平台。加大金融机构网点建设,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建设认证中心。以真抓实干的精神积极打造新动力引挚,实现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稳步向好。

创优发展环境,借力促进发展。招商引资是一个城市集聚生产要素,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环境是招商引资最好的竞争力,正如常言所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市主动对标先进地区,致力于建设大气文明、诚信智慧的人文环境,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服务至上、效率效能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开放包容的法治环境,和谐友好、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统一规范、风清气正的投资环境,全力打造投资洼地和创业乐土,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提出招商引资要提高精准度和有效性,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上下游衔接和产品配套上下功夫,使招商引资在项目投资总额、投入强度、科技含量、税收贡献等方面更具实效性,确保优惠政策向优质项目倾斜,确保优质项目在忻州落地发展。

纵观忻州近年来发展变化的原因,就是抓住了强化基础设施这个根本,筑起了宜于发展的“ 巢”,自然就引来了推动发展的“凤”。而如何能留住“凤”,并能引来更多的“凤”和“凰,则需要全市人民同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

十堰加快实施“整车专用化”战略 全省四成专用车十堰造

迅捷安装备产业园生产的高端消防车。

作为十堰建设“国际商用车之都”目标的重要内容,专用车近年发展态势如何?市政府日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关于我市专用车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市新增专用车生产企业22家,专用车产能由“十二五”末期的15万辆扩大到25万辆,“十三五”以来年均生产专用车11万辆,约占全省专用车产量的40% 。截至目前,全市具有专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达到35家,占湖北省专用车企业数量的五分之一。

十堰今年二季度生产专用车3.2万辆,实现微增长

记者从市经信局获悉,今年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我市汽车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呈现出快速回暖、积极向好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实现汽车工业总产值649.8亿元,较一季度降幅收窄33个百分点,其中专用车实现产值49.2亿元,较一季度降幅收窄38个百分点,上半年生产专用车4.4万辆,同比下降23.9%,较一季度降幅收窄32.5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生产专用车3.2万辆,同比微增1.8%,占上半年产量的72.7%,重新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据介绍,从2012年开始,我市抢抓国家放开专用车准入的政策机遇,依托商用车底盘优势,不断扩大专用车产业规模。在巩固提高神鹰、三环汽车、神河、安远、驰田等老一批专用车企业的基础上,指导帮助一批有基础、有能力的杜德、帕菲特、汇斯诚、旭帆、震序车船等企业先后转型升级为专用车生产企业。

同时,我市围绕专用车产业引进了湖北大运、湖北一专、迅捷安、吉神房车等一批补短板项目。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金强介绍,目前,全市具有专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达到35家,占湖北省专用车企业数量的五分之一,“十三五”以来新增专用车生产企业22家,专用车产能由“十二五”末期的15万辆扩大到25万辆,“十三五”以来年均生产专用车11万辆,约占全省专用车产量的40% 。

十堰新增专用车型百余个,转型升级加快

记者日前在茅箭区何家沟工业园迅捷安应急装备产业园生产车间看到,几十辆进口的奔驰底盘车正在被改装成高端消防车,一辆价值200至500万元不等。

今年6月全市项目拉练,几十米高的水柱从该公司生产的消防水炮车喷射而出,令拉练队伍眼前一亮:“我们十堰也能生产出这种高端消防车呀!”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20亿元,达产后可年产3000辆消防车,今年初取得消防车生产资质,单台售价在300万元左右,已完成多辆高端消防车样车,正在申报产品公告,今年可投入批量生产,将填补我市消防车空白。

这是我新增专用车型的一个缩影。

在湖北震序车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名研发人员24小时接力,在线研发16个新项目。目前,3个研发项目进入适应性设计阶段,设计完成投入生产以后,预计年产值达2亿元。

该企业聚焦应急救援专用作业车的研发生产,采取个性化定制、模块化设计、轻量化车身等先进技术,现已开发出救险车、指挥车、应急救援车、巡逻车等系列车型,适用于电力、燃气、水利、路政、市政等领域的综合救援。

金强介绍,近年来,在利好政策驱动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之下,我市专用车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投入,由原来地摊式生产向智能制造转变,从单一的自卸车向专业化、个性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普通自卸车、厢式汽车、罐式汽车、专用自卸车、起重举升汽车、仓栅汽车、特种结构汽车、挂车等八大类专用车我市均有生产,新增了智能环保渣土车、清障车、应急救援车、水泥搅拌车、铝合金罐式车、医疗专用车、城市客货车、越野油田测井车、校车、舞台车、房车、防撞车以及纯电动、燃料电池物流车等100余个车型。

市场蛋糕变大,品牌影响力在增强

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市专用车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打造精品名牌,成效明显。特别是部分专用车企业长期专注于细分市场开发,大力实施产品创新,着力提高品牌影响力,发展势头强劲。

以驰田汽车为例,该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国高轻自卸第一品牌”,2018年在全国率先研发应用高等级耐磨钢板,自卸车产销量跨过2万辆台阶,并创新引领行业的轻量化技术标准,业内称为“北有宏昌天马、南有驰田金刚”。2019年驰田智能环保渣土车产销量2.66万辆,创下全国单体工厂产销最高纪录。

无独有偶。湖北一专是2016年建成的专用车企业,对标随州程力专用车,累计投资1.9亿元,建成厂房14万平方米,建立了环卫车、运输车,危化车、特种车等专用车生产线及专用车配件生产流水线共24条,已取得除消防车以外的所有专用车生产资质,是目前十堰地区资质最全的专用车生产企业,专用车产销量连年大幅增长,2019年生产绿化喷洒车1485辆,排名全国第二;帕菲特专注于随车吊和清障车市场开发,近三年年均增长20%以上,2019年生产清障车865辆,排名全国第六。

同时,帕菲特大胆创新营销模式,与平安、北汽福田、中车、东风创格等融资租赁公司开展分期融资销售、租赁业务,搭建产融结合平台,与树根互联、用友、中科耘谷共同构建“工业互联网”及“数字化客户管理系统”的服务型制造企业。

金强说,十堰专用车发展势头强劲、影响力越来越大,吸引了一汽解放、济南重汽、陕汽、北汽福田、江淮、柳汽、徐工、上汽红岩、华菱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到我市与专用车企业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合资合作,共同开发专用车市场。

十堰加快实施“整车专用化”战略

实施“整车专用化”战略是发展壮大汽车产业的重要内容。

报告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上汽车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汽车产量突破80万辆,专用车产销量达到20万辆以上。

实现这一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帮助约占全市专用车企业一半的规下专用车企业解决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等难题,以及如何提升研发创新能力,细分市场定位。

报告提出,一方面,我市在巩固工程自卸车、物流运输车的基础上,鼓励企业由运输类向作业类专用车方向发展,积极开发旅游休闲专用车、应急类专用车、特种行业专用车、军警特殊专用车等多用途专用车。同时,要顺应汽车“五化”发展趋势,积极向智能化、电动化发展,适应专用车个性化、定制化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着重补齐短板,在环卫车、罐式车、特种车、挂车等方面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用车企业到十堰建设基地或与本地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力争把福建龙马环卫车、中集罐式车、梁山挂车等知名企业引入十堰,尽快改变我市专用车产品品种少、影响力小的状况。

同时,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借智借力、协同创新、建立专用车检验检测中心等举措,进一步完善我市专用车产业链,把专用车市场做强做大。(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 记者 徐正国 编发:幻影)

铝合金门窗品牌

高档系统节能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

高档铝合金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