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门窗厂家
文章目录:
1、永宁工业园区铝制品加工重点项目高效推进2、从西海固到红寺堡——宁夏红寺堡区弘德村村民刘双斌的“两重人生”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从西海固到红寺堡——宁夏红寺堡区弘德村村民刘双斌的“两重人生”
永宁工业园区铝制品加工重点项目高效推进
来源:【银川新闻网】
银川新闻网讯(记者 刘嘉怡)11月20日,走进位于永宁县望远镇的永宁工业园区,崭新的厂房高大明亮,园区道路平整宽阔,已进入试生产的两家铝制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中机械轰鸣,工人们忙碌在各条生产线上,全力投入紧张的生产加工中。
在宁夏佳华铝业有限公司铝型材项目(以下简称“佳华铝业”)生产车间中,一排排捆扎好的铝型材整齐码放,车间后方的生产线正全力运行,加快进度生产年底的订单。“目前新建的厂房中,我们共投入了5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每月产能可达到1800吨,受冬季建筑项目施工放缓的影响,目前月产能稳定在700吨左右。”佳华铝业总经理张绍洪说。
佳华铝业铝型材项目于2023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内容包括2万平方米标准化生产房产以及办公楼、宿舍楼等配套项目,该项目于今年9月进入试生产阶段,主要生产建筑用门窗,以及系统门窗全系列产品等,销往银川周边地区以及新疆、甘肃、青海等外地市场。
张绍洪表示,进入试生产以来,今年的订单与生产情况基本与去年持平,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我们也在尝试开发新的产品,如家具和装饰行业用铝型材等,同时引进了更多模具,为推出定制化和个性化的产品作准备,争取明年把更多元化的产品推向市场。”张绍洪表示,目前预计全年产值可达到1.2亿元,明年春季正式进入投产后,争取年产值达到1.8亿元。
佳华铝业隔壁的宁夏坚盾新材料有限公司铝单板幕墙生产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坚盾新材料”)生产车间中,一箱箱打包好的铝单板产品正在有序装车。“今天我们共要出厂9辆车共一万平方米的铝单板,装好车后将发往陕西市场。”坚盾新材料总经理张振岳介绍。
走进生产车间,两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和一条全自动喷涂线上,一张张银光闪烁的铝单板产品经过弯折、切割、喷涂等工艺后,产出客户所需的各类标准化铝单板产品。“铝单板因美学效果佳、环保耐用、加工性能强等优势,用于机场、地铁站、火车站等大型建筑的外墙装饰,目前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新疆、青海和陕西等西北市场。”张振岳说。
坚盾新材料原有厂房规模较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2023年公司选择在永宁工业园区拿地新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进入试生产以来,我们在各级政府的鼓励和帮扶下,引进了机械臂,对产线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将产能提升了30%。”张振岳表示,目前年产能计划达到100万平方米,年产值预计达到2.6亿元。
园区内,除了佳华铝业和坚盾新材料,宁夏洪都门窗有限公司、宁夏鸿特铝业有限公司2家企业各项工序也在稳步推进中。去年,该4家有选址建厂、扩大生产经营需求的企业,组团布局到永宁工业园区同步开工建设,组成铝制品加工“小产业链”,初步形成新型建材及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集聚区。4家企业投产达效后,可具备年产3.5万吨铝型材、240万平方米铝单板及20万平方米系统门窗的生产能力,带动永宁工业园区新型建材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迈进。
【责任编辑:李凤】
本文来自【银川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从西海固到红寺堡——宁夏红寺堡区弘德村村民刘双斌的“两重人生”
新华社银川7月30日电(记者令伟家、马丽娟、陶一萍)下午5点多,日头西斜,在村子旁的工业园区上了一天班的刘双斌简单收拾一下,骑上电动车准备下班回家了。
刘双斌今年27岁。12年前,全家从宁夏南部的西海固,搬迁到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从他上班的公司到家里,骑电动车只需要五六分钟。
“小时候从来没有想象过,出了家门就有平路。”刘双斌说。笔直干净的水泥路,排列整齐的小院落,鲜花盛开、水果挂梢的小花园……面对这些如今已习以为常的风景,刘双斌觉得,过去在老家西海固的日子“遥远得仿佛一场梦”。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刘双斌出生在距离红寺堡区200多公里之外的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毛套村。曾经的西海固,缺水、缺粮、缺路,被称为“中国贫困之冠”。
刘双斌的老家毛套村藏在六盘山深深的“褶皱”里,家是盖在半山坳上的一间土坯房。“一户和一户离得很远,出门往外面望,除了山还是山。”
在刘双斌的记忆中,最痛苦的是每天的上学路。学校离家十几里远,天不亮就要起床,爬坡过沟近一个小时才能到。因为离家远,他中午也不回家,两个馍馍加一瓶水,就是午饭,“最多的是玉米面、荞麦面、糜子面馍馍。”
吃水难是老家西海固刻在刘双斌记忆中的另一个印象。“去十里外的山沟里挑水,一天三四趟。一桶水到家只剩半桶,一半洒在了山路上。那时我总想着有一天要离开大山。”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宁夏先后实施6次大规模易地移民,将西海固123万贫困群众,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高山干旱区,搬迁到地势平坦、靠近黄河的地区。
2012年,刘双斌一家5口作为生态移民,搬到了红寺堡区。“那一天我正在地里帮父母割麦子,村里通知要搬迁了。”刘双斌说,“当时不知道红寺堡是个什么样子,只是听早先搬迁过去的人说,那里‘地都是平平的,没有山路’。”
政府给每户移民分配了一间新盖的砖瓦房。刚到新居的刘双斌,把屋里屋外查看了个遍,“比老家的土房子气派多了,厨房还有自来水!”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航拍图。 新华社发
刘双斌的新村子叫弘德村,村里给每个移民分了一亩地,刘双斌一家总共5亩,现在都流转出去了,每年有2600多元的收入。刘双斌职校毕业后,现在和妻子、父母一起,都在村子附近的工业园打工,每人每个月的收入,大致在3000元左右。“这里活儿很多,只要人勤快,干什么都有收入。”
帮扶干部(右)和村民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直播带货。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前两年,家里又盖了两间新房,添置了新家具。记者看到,铝合金门窗锃光闪亮,白色的地砖干净整洁,沙发、茶几、冰箱、彩电等电器一应俱全。“这两年,村里又改造了卫生厕所,原来的蹲坑旱厕改成了冲水式厕所,现在和城里人没啥两样了。”刘双斌笑着说。
刘双斌的家门前还有个小小的园子,青辣椒、小番茄掩映在绿叶中,苹果树、梨树上面挂满了青色的果实,葡萄藤攀爬在篱笆上,黄花菜绽放着细长的花瓣。“春天有花,夏天有叶,院子里有生机,看着心情就好。”
弘德村村支书任军说,全村5600多人,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6万元,村集体经济突破了216万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我们下一步要加大技能培训,让移民有一技之长,从短期工变成长期的产业工人,有稳定的收入。”
说起将来的打算,刘双斌说,现在国家对移民村的扶持力度很大,他想多学点技能,多攒点钱,“在县城买套房子,把父母接到城里,过上更好的生活。”
来源: 新华社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从西海固到红寺堡——宁夏红寺堡区弘德村村民刘双斌的“两重人生”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银川7月30日电(记者令伟家、马丽娟、陶一萍)下午5点多,日头西斜,在村子旁的工业园区上了一天班的刘双斌简单收拾一下,骑上电动车准备下班回家了。
刘双斌今年27岁。12年前,全家从宁夏南部的西海固,搬迁到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从他上班的公司到家里,骑电动车只需要五六分钟。
“小时候从来没有想象过,出了家门就有平路。”刘双斌说。笔直干净的水泥路,排列整齐的小院落,鲜花盛开、水果挂梢的小花园……面对这些如今已习以为常的风景,刘双斌觉得,过去在老家西海固的日子“遥远得仿佛一场梦”。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刘双斌出生在距离红寺堡区200多公里之外的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毛套村。曾经的西海固,缺水、缺粮、缺路,被称为“中国贫困之冠”。
刘双斌的老家毛套村藏在六盘山深深的“褶皱”里,家是盖在半山坳上的一间土坯房。“一户和一户离得很远,出门往外面望,除了山还是山。”
在刘双斌的记忆中,最痛苦的是每天的上学路。学校离家十几里远,天不亮就要起床,爬坡过沟近一个小时才能到。因为离家远,他中午也不回家,两个馍馍加一瓶水,就是午饭,“最多的是玉米面、荞麦面、糜子面馍馍。”
吃水难是老家西海固刻在刘双斌记忆中的另一个印象。“去十里外的山沟里挑水,一天三四趟。一桶水到家只剩半桶,一半洒在了山路上。那时我总想着有一天要离开大山。”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宁夏先后实施6次大规模易地移民,将西海固123万贫困群众,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高山干旱区,搬迁到地势平坦、靠近黄河的地区。
2012年,刘双斌一家5口作为生态移民,搬到了红寺堡区。“那一天我正在地里帮父母割麦子,村里通知要搬迁了。”刘双斌说,“当时不知道红寺堡是个什么样子,只是听早先搬迁过去的人说,那里‘地都是平平的,没有山路’。”
政府给每户移民分配了一间新盖的砖瓦房。刚到新居的刘双斌,把屋里屋外查看了个遍,“比老家的土房子气派多了,厨房还有自来水!”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航拍图。 新华社发
刘双斌的新村子叫弘德村,村里给每个移民分了一亩地,刘双斌一家总共5亩,现在都流转出去了,每年有2600多元的收入。刘双斌职校毕业后,现在和妻子、父母一起,都在村子附近的工业园打工,每人每个月的收入,大致在3000元左右。“这里活儿很多,只要人勤快,干什么都有收入。”
帮扶干部(右)和村民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直播带货。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前两年,家里又盖了两间新房,添置了新家具。记者看到,铝合金门窗锃光闪亮,白色的地砖干净整洁,沙发、茶几、冰箱、彩电等电器一应俱全。“这两年,村里又改造了卫生厕所,原来的蹲坑旱厕改成了冲水式厕所,现在和城里人没啥两样了。”刘双斌笑着说。
刘双斌的家门前还有个小小的园子,青辣椒、小番茄掩映在绿叶中,苹果树、梨树上面挂满了青色的果实,葡萄藤攀爬在篱笆上,黄花菜绽放着细长的花瓣。“春天有花,夏天有叶,院子里有生机,看着心情就好。”
弘德村村支书任军说,全村5600多人,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6万元,村集体经济突破了216万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我们下一步要加大技能培训,让移民有一技之长,从短期工变成长期的产业工人,有稳定的收入。”
说起将来的打算,刘双斌说,现在国家对移民村的扶持力度很大,他想多学点技能,多攒点钱,“在县城买套房子,把父母接到城里,过上更好的生活。”
宁夏弘德工业园区航拍图。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