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银白铝合金门

John 0

文章目录:

1、古代春联趣谈2、满城汉墓:点一盏长信宫灯,看不尽金缕玉衣3、满城汉墓不仅藏着金缕玉衣,还有这些鲜为人知的“高科技”

古代春联趣谈

春节在即,不少市民已经开始准备一些包括春联在内的过年用品。作为新年的一个象征,春联深受百姓的喜爱。

翁方纲 《行书八言联》 (故宫博物院)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对联雅俗共赏,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皇宫之内也不例外。故宫博物院的藏品里,就有蒋廷锡、吴昌硕、钱沣、赵之谦、翁方纲等名家书写的对联。比如清代书法家翁方纲的《行书八言联》:草木文章发地枢机,花竹和气验人安乐。而去年的世园会中国馆北京展区中,小门楼上也有一副门联,内容为“槐花衍庆,树德滋荣”。本期的“品读”就向读者们介绍一些古代文人及皇家与对联的趣事。

春联的起源颇为曲折

春联的形成,要从中国的门神说起。

据《山海经》讲,海外度朔山有桃树,方圆三千里,众鬼居于树下。其东北有鬼门,神荼、郁垒守之。凡遇恶鬼便以苇索缚之饲虎。神荼、郁垒就是最早的门神。依照这一传说,除了神荼和郁垒,老虎、苇索、桃木也都有了驱鬼辟邪、守卫门户的功用。于是,每当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人们便在桃木板做成的桃符上画神荼、郁垒或是老虎,挂在门上,以保佑全家一年平安。后来的人图省事,只分别写上神荼、郁垒四个字就行了。渐渐地,人们开始用吉祥祝语替代神荼、郁垒,这就是春联了。

而另一种说法是,第一副春联的作者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国君孟昶。公元964年,临近过年时,孟昶命大臣书写新的桃符,他嫌写得不好,于是自己写了两句。据说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也就在孟昶写春联的那一年,宋太祖发兵把后蜀灭了。想不到的是,派去接管成都的知府恰好姓吕名余庆。而早在四年以前,赵匡胤就已经把自己的诞生之日,即每年的二月二十六日定为长春节了。孟昶的对联,先说要“纳余庆”,又把赵匡胤的长春节称为“佳节”,这第一副春联竟有了改朝换代的威力,实在不可思议。

后蜀的灭亡当然不是这副春联闹的,关键还是政治腐败。据欧阳修《新五代史》称:“昶幸晋、汉之际,中国多故,而险据一方,君臣多为奢侈以自娱。至于溺器,皆以七宝装之。”七宝是什么?是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等七种珍宝。用这七种珍宝镶嵌在尿壶上,足见其荒淫程度。所以当赵匡胤见到七宝溺器,椿而碎之,曰:“汝以七宝饰此,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此,不亡何待。”

孟昶有个宠妃叫花蕊夫人,她有一首《述亡国诗》,诗是这样写的: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当时的情况是,仅有一万宋兵压城,后蜀的十四万人竟不战而降了。孟昶感慨道:“我父子以丰衣足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竟不能东向发一矢!”只得把城献了。孟昶和花蕊夫人被押解去汴梁的路上,有个地方叫做葭萌驿,花蕊夫人在壁上题《采桑子》半阕:“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后有好事者续上后半阕:“三千宫女皆花貌,妾最婵娟。此去朝天,只恐君王宠爱偏。”有人说续的格调不高,其实你能对一个在如此处境之下的古代女子还有什么更高要求?

春联起源于桃符,宋朝时的王安石有一首诗《元日》,就写到了当时过年换桃符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关于王安石,民间还有一个他因对联而科考高中、巧得姻缘的传说故事。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路上恰逢元宵节。他见一大户人家门前高挂走马灯,灯下悬一联,意欲征对招亲。联曰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不出,便默记在心。到了京城,不想主考官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为题求对。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对答,因而顺利得中进士。归乡时,他又一次路过那户人家,得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考题联回对,竟被招为东床快婿。一副对联,竟成全了王安石两大喜事。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当不得真。

古代高官所写对联故事多

朱元璋是一位特别喜欢对联的皇帝。他有不少与对联相关的故事。有一次过年,他下令南京全城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大年夜他到城里巡视,看见有一家门上没贴。一问,原来那家是个屠户,会杀猪会劁猪,就是不会写字。朱元璋一听情有可原,自己提笔写了一副给屠户: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第二天夜里他又来查看,发现还是没贴。再一问,原来屠户一家把这副御书的春联恭恭敬敬供在了堂上。朱元璋大喜,赏赐有加。屠户有了钱,再不干杀猪营生了。

还有一次,朱元璋微服游多宝寺,见到有好多幢幡上面写着多宝如来佛号,便对随从的人说:“寺名多宝,有许多多宝如来?”在场的一位叫江怀素的学士闻听此言,知道皇上对联瘾又犯了,随即对上一句:“国号大明,无更大大明皇帝。”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兴头上把马屁精江怀素提拔做了吏部侍郎。

清朝咸丰九年是大比之年,殿试中,前几名进士难分高下,咸丰便命众人当场撰写颂扬大清国的对联,算是加试。孙家鼐略作思索,写下一联:

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行,嘉气遍九州,道统维羲皇尧舜;

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日月星辰。

这副对联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光是歌功颂德,还把清朝咸丰之前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号都写了进去。咸丰见了大喜,便把孙家鼐擢升为当科状元。孙家鼐世代书香,兄弟五人之中竟考中三名进士。家乡安徽寿州有“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之说。他是晚清重臣,与翁同龢同为帝师。此外,孙家鼐还是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人,他奏请在学堂开办医学专业并设立附属实习医院,也获得批准。对联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又或多或少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有人因对联而得官,也有人因对联而得钱。

清朝末年,广州某女写了一副挽夫联登在报上:撒手又何悲,数十年贫病交加,纵我留君生亦苦;贱躯何足惜,八千里翁姑未殡,因君累我死犹难。

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见而赠银千两。张之洞是封疆大吏,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早年曾求见张之洞。见其名帖上书“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颇为不悦,便在纸上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差人送出。孙中山当即对以“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张暗自吃惊,遂见。不过他们的会见并无成果。联想到孙中山也曾投书八千言于李鸿章而被拒(有人说是因为李鸿章听不懂孙中山的粤语而被逐出),现在很多人把这看作历史的遗憾。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辛亥元勋黄兴是冲锋陷阵的勇士,是传檄而定的统帅。但当你看到他撰写的联句(笔者收集到四十副左右),为其境界所感动的同时,也为其深厚的学养和文字功力所折服。如题徐锡麟烈士楼联: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黄兴死后,章太炎先生的挽联高度评价了他的历史功绩和地位:无公则无民国;有史便有斯人。

熊希龄是前清翰林,是北洋时期的一任总理,他出生在湘西凤凰,19岁时到沅州求学,沅州太守朱其懿有个妹妹才貌双全,待字闺中。朱太守欲以对联试才择偶,在府中亭柱上题联“种数盆花,探春秋消息”,邀全州秀士作对。熊希龄以“蓄一池水,测天地盈亏”而拔头筹,遂与朱其慧喜结良缘。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版本:朱太守并非对联招亲,而是让前来求婚的学子每人画一张画,必须画花,还要在画上题诗。熊希龄画的竟然是棉花,他的题诗也只有一句:“此君一出天下暖”,确实别有意境。(徐铁猊)

满城汉墓:点一盏长信宫灯,看不尽金缕玉衣

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满城汉墓:点一盏长信宫灯,看不尽金缕玉衣

新华社记者高博、杜一方

这里有首次发现的两套完整的“情侣款”金缕玉衣;这里有体现古人智慧和超前环保意识的长信宫灯,这里还有汉代成套的行酒具…………这些都出自于2100多年前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妻子窦绾的墓葬。

作为汉诸侯王、后一级的大型崖洞墓,满城汉墓的发掘创造了数项考古学之最,充分反映出西汉盛世时期的壮丽风貌。自五十多年前考古发掘以来,专家学者对满城汉墓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从未间断。

偶然施工 惊醒沉睡两千余年的历史

1968年5月,解放军工程兵某部官兵在河北省保定市满城陵山施工时,偶然发现了沉睡两千多年的古墓葬。

时年41岁的卢兆荫作为考古所的研究人员,第一次听到满城发现古代墓葬的消息,简直是“破天荒”的惊喜。后来,卢兆荫等中央和河北考古人员组成联合考古队,经过两个多月,古墓考古发掘工作终于完成。

依山开凿的满城汉墓,属于横穴式的“崖墓”,由墓道、甬道、北耳室、南耳室、中室、后室六个部分组成。陵墓布局模仿了地上宫殿,耳室象征车马房和库房、中室模拟宴客厅堂、后室象征卧室并附有象征浴室的侧室,墓中还设有构思精妙的防盗和排水系统。

两座墓共出土铜、铁、金、银、陶、玉等类器物1万多件。虽然出土了大量文物,但文物上都未提及墓主姓名。这个神秘的墓主是如何被确定的呢?

河北博物院研究馆员范德伟介绍,专家们根据墓葬形制、出土文物以及金缕玉衣和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中山内府铜钫一,卅四年”字样,考证出该墓墓主人为西汉中山国第一代靖王刘胜。

“因为虽然战国和汉代都有‘中山国’,但墓中出土了大量汉代才有的五铢钱,所以这个墓属于汉代中山国,而汉代中山王在位时间超过30年的只有刘胜一人。”范德伟说。

汉中山王刘胜和王后窦绾的“精致”生活

刘胜是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刘启之子,也是汉武帝刘彻的庶兄。十几岁时被封为西汉第一代中山王,在位42年,正值西汉盛世时期。

《史记》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范德伟介绍,西汉盛世景象下隐藏着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的矛盾。汉武帝继位后,颁布“推恩令”,削藩意图明显。看破时局的刘胜,选择了一条不理政事、独享安乐太平的生存之道。

满城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如行酒令用的骰子和钱。最具代表的错金银镶嵌铜骰,共18个面,其中16面标有“一”到“十六”数字,另两面为“酒来”和“骄”字,骰子表面用金丝、绿松石、红玛瑙镶嵌出纹饰。

刘胜和王后窦绾喜欢舞文弄墨。刘胜擅文赋,代表作《闻乐对》《文木赋》受到后人称道。窦绾墓中也出土了研石、书刀等书房用具和古瑟等乐器。

满城汉墓由于没有被盗,出土文物多,尤其是一级文物比例非常高,代表着汉代鼎盛时的审美与工艺。从出土文物看,陪葬品件件精美,显示着刘胜夫妇的审美水平,用现代的话说,即豪而不土。

金缕玉衣和长信宫灯是诸多墓葬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国宝”。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墓葬时使用的殓服,刘胜与窦绾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外观与人体形状一样,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子6个部分,均由玉片组成,玉片之间以金丝加以编缀。

范德伟介绍,这两套玉衣是我国在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的保存完整的玉衣。满城汉墓之前,只是出土过一些玉衣片,人们只能凭借史料的记载,想象金缕玉衣的模样。

出土于窦绾墓的长信宫灯是汉代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外形犹如执灯曼舞之宫女,宫女呈跪坐服侍之姿态,生活气息浓厚,是汉代女人日常服饰和瞬间仪态的写实。

满城区文保所所长梁艳东表示,长信宫灯的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能根据需要调节亮度和照射方向。烛火的烟可以通过宫女右臂进入体内,使烟尘附着于内壁以保持室内的清洁,体现了古人超前的环保意识。

敲开汉世雄风的大门

卢兆荫在满城汉墓考古发掘前主要研究唐代历史和金银器,因为这一惊世发现,他的研究方向从此转向了汉代用玉制度研究。“满城汉墓出土的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敲开了汉代的大门,为研究汉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例证。”

从发掘至今,各部门对于满城汉墓及出土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展示不断深入。自1992年起,满城汉墓在原墓葬遗址上进行科学有序的开发展览,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

梁艳东介绍,2014年,当地政府对满城汉墓陵园区进行了环境整治,修建了文物展览室。开放的景区让游客可以“穿越”千年,触摸历史的温度。

河北博物院陈列体系虽几经调整,但“满城汉墓”始终是其重要一环。“要通过展示,展现汉代人的精神风貌、风俗时尚,使观众在特有的环境中体味历史,获得启迪。”范德伟说,近年来,河北博物院以满城汉墓文物为元素设计研发的文创产品有200余种,不断上新,受到广泛欢迎。

专家学者对满城汉墓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从未间断。根据文物部门制定的《中山靖王墓考古工作计划》,从2013年至2020年,河北加快满城汉墓未解之谜的研究,考古范围包括陵山主峰上的刘胜墓、窦绾墓,以及在主峰和南侧峰毗连处18座王子坟,山脚下的2座附葬墓等。

满城汉墓不仅藏着金缕玉衣,还有这些鲜为人知的“高科技”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首次发现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证实文献记载的准确性,揭开了金缕玉衣之谜;首次发现镶玉漆棺和完整成套的汉代幄帐、帐构;发现了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整套医疗器具;发现了最早的玉饰齐备的汉代玉具剑、国产玻璃容器、单壶泄水型漏壶,以及最完整的西汉铁甲……这些,都出自于2100多年前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

50年前,位于河北保定的满城汉墓发掘,一度被称为考古界的盛事。作为西汉诸侯王、后一级的大型崖洞墓,满城汉墓墓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墓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 反映了西汉盛世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去年年底底开始,“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持续3个月的展览,包括河北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151套724件,一级品数量占41%。其中,刘胜金缕玉衣、铜朱雀衔环杯、错金铜博山炉、错金银鸟篆纹壶、鎏金银蟠龙纹壶、透雕双龙纹白玉谷纹璧等耳熟能详的珍品悉数亮相,展出规格之高在满城汉墓文物参与的国内外交流展中为首次。

满城汉墓的“崖墓”设计有哪些独特之处?靖王刘胜不是帝王为什么能用“金缕玉衣”?展出的“金缕玉衣”竟是“啤酒肚儿”?汉代的诸侯王宫廷生活是什么景象?

“金缕玉衣”等文物现场展出,玉衣小腹微微隆起“啤酒肚儿”(李政葳/摄)

“崖墓”因山而建,内设精巧防盗、排水系统

俯仰一世,靖王刘胜与王后窦绾人生的最后归宿——长眠于满城陵山。依山开凿的满城陵山汉墓,属于横穴式的“崖墓”。这种“因其山,不起坟”的埋葬方式,效仿了其祖父汉文帝刘恒的霸陵而成。

“崖墓”在中国存在于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战国崖墓集中分布在江西省境内的武夷山地区,形式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及联洞群;而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崖墓,多为诸侯王陵或贵族大墓,比较著名的是满城汉墓和曲阜九龙山汉墓。

记者了解到,满城汉墓的陵墓布局模仿了地上宫殿,有象征厅堂的中室和象征卧室的后室及附设的浴室(侧室),墓道的两侧还有车马房和库房,墓中还设有构思精妙的防盗和排水系统。

在现场的诸多展品中,既有铜顶门器、载柩车构件,也有刘胜棺上的鎏金银兽面纹铜铺首、刘胜椁上的镂雕龙凤纹银铺首、刘胜金缕玉衣、鎏金镶玉铜枕、玉九窍塞等。“除精心设计的地下宫殿,刘胜夫妇还试图借助金缕玉衣、镶玉漆棺来实现永生不朽的愿望,但‘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不过终究只是幻灭的神话而已。”现场策展人说。

金饼与五铢钱(李政葳/摄)

多件藏品印证汉代人英勇尚武精神

如果从刘胜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再融入西汉盛世的大时代背景下,满城汉墓出土的煌煌器物,无疑体现了盛世时期非凡的创造力。刘胜身历汉景帝、汉武帝两朝,当时正值西汉盛世时期。尤其经过“文景之治”以后,社会经济得到回复和发展,呈现盛世之景。

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发展到极盛;中央集权统治得到空前巩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府库充盈。在这段时期开疆拓土,北征匈奴、凿空西域、经略南方。

鼎盛的国力使整个社会呈现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富于创造的时代风貌:无论是驭兽的力士,还是蓄势而飞的夔龙,都与汉代人自信进取的精神高度契合;劲弩长戟、坚甲利刃伴随着大汉将士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也印证了汉代人的英勇尚武精神;登峰造极的鎏金、错金银、镶嵌工艺,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的彩绘技法,彰显了盛世时期的非凡创造力;冶金、天文、度量衡领域的卓越成就使汉文明傲立于世界文明的前列。

出土铜剑(李政葳/摄)

还原一个多面的“大汉藩王”

“中山内府”铜镬、鎏金鸳鸯铜戈、错金铁短剑、玉具剑、鎏金银狩猎纹铜当卢、错金银铜锯齿形器、错金银铜承弓器……林林总总的珍品讲述了西汉诸侯国从与中央分庭抗礼,到了在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权势不断衰落,最后“唯得衣食租税”的往事。

满城汉墓出土的铜器铭文和封泥中,包含了很多官名(处所),可以印证西汉诸侯国“百官皆如朝廷”的史实;雍容华贵的车饰、马具、仪仗,彰显了以刘胜为代表的西汉诸侯王的赫赫威仪;满城汉墓出土的金饼、五铢钱为了解汉武帝时期的铸币情况提供了充实的论据,也可以一窥中山国乃至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记者留意到,展厅内有一个单元名为“长乐无极”,分为“居设”“文房”“妆·饰”“宴饮”“养生”五组,讲述了刘胜和王后窦绾在封国内的逍遥生活。

如果只是据地这位诸侯王“生活奢靡”,这种认识稍显片面。在当时时局下,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的对抗中,站在地方势力一边的刘胜曾利用到长安朝拜的机会,向汉武帝进言,请他顾念骨肉亲情,不要再削减诸侯封地,但最终无功而返。进言无果后的刘胜看破时局,选择了一条不理政事,偏安一隅、独享安乐太平的生存之道。

比如,刘胜和王后窦绾均有舞文弄墨之好,尤其刘胜极擅文赋,代表作《闻乐对》《文木赋》受到后人赞赏;他们喜游猎和宴饮,华丽的幄帐、精美的饮食器常伴左右;他们懂欣赏,有品位,家居摆设、妆具、饰品表明具有很高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他们注重养生保健,中山国先进的医疗器具保障了他们的健康长寿。

“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勾勒出大时代背景下的刘胜的人生轨迹,希望还原一个多面的‘大汉藩王’。”策展人说。

汉代安车复原模型(李政葳/摄)

【释疑】

●备受关注的汉墓长信宫灯哪去了?

被誉为河北博物院“镇院之宝”长信宫灯,一度因《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爆红。同样出土于窦绾墓中的长信宫灯,这次却没和它的“伙伴”们亮相。河北博物院副院长徐艳红告诉记者,因《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档节目,长信宫灯成为“网红”藏品,很多观众打电话、网上留言等方式向馆里咨询珍品的展出情况,因此,这次“满城汉墓”的展览长信宫灯“缺席”,依旧陈列在河北省博物院内供人们参观。

●“金缕玉衣”腹部为何会微微隆起?

现场不少观众发现,展出了这件刘胜的金缕玉衣腹部微微隆起,如同现代人常说的“啤酒肚儿”。为什么会是这个造型?“古代玉衣的设计肯定也是量体裁衣,要保证能将本人装进去。”徐艳红介绍,事实上,刘胜“乐酒好内”,墓地曾出土盛酒陶器33个,据测算可装一万斤酒。因此,这或许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刘胜的金缕玉衣是“啤酒肚儿”。

●刘胜并非帝王,“玉衣”也能用“金缕”?

眼前这套“金缕玉衣”由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组成,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衣,是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的入殓服,文献中又称为“玉匣”,用金属丝或丝线将玉片连缀,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丧葬用玉。

不过,在很多人印象中,金缕玉衣多是帝王使用,刘胜作为诸侯王是否也有资格?徐艳红表示,西汉时期玉衣的使用尚未形成等级制度,到了东汉玉衣的使用才有了严格等级。“比如,皇帝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始封、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直到魏文帝时才下令禁止使用玉衣,玉衣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徐艳红说。因此,诸侯王刘胜的玉衣使用“金缕”并没有什么不对。

●墓葬陪葬物为何几乎未见遗失?

满城汉墓的发现实属偶然。1968年,解放军工程兵某部在满城陵山战备施工时,意外发现了这个“沉睡”的古墓。满城汉墓的发现发掘正值特殊时期,地方机构已经瘫痪,考古工作者和部队官兵们在非常时期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中国考古史上最艰苦的一次重大发掘。“古墓不是因为被盗后才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因此里面藏品保护的十分完整。”徐艳红说。

刘胜棺上的鎏金银兽面纹铜铺首、刘胜椁上的镂雕龙凤纹银铺首等(李政葳/摄)

【关注】

满城汉墓出土的“高科技”

■兵器

铜弩机——在刘胜的墓甬道、南耳室、中室和后室内,一共出土了实用弩机16把。弩机由郭、悬刀、钩心、牙、键等部分组成。弩是在弓的基础上发明建造的,有弩臂、弩弓和弩机构成,弩臂前端安装安弓,后端装铜弩机。在弩臂和弩机的作用下,无须在张弦的同时瞄准,命中率得以提高,且射程也比弓远。

铜弩机(李政葳/摄)

■“智能家用设备”

铜羊形灯——出于刘胜墓侧室,灯体卧羊形,羊的腹腔中空,用来盛放灯油。羊颈后有一活钮,臀上装小提钮,使用时将羊背向上掀开,平放于羊首顶部作为灯盘,灯盘设有小流嘴可放置灯捻,熄灯时,灯盘内的剩油可顺小流嘴倒入羊腹腔内,灯盘扣回羊背,回复为卧羊状。

炉形铜灯——出于刘胜墓后室,由三足空心炉、灯盘、灯罩、灯盖、烟道等部分组成,炉盘外壁伸一长鈑,可移动灯盘。灯罩为两片弧形屏板,可调整光照的方向和亮度。烟道既是灯的把手,又可以吸收烟灰,保持室内清洁。

铜漏壶——出土与刘胜墓中室,是迄今经科学发掘出土、有准确年代可考的年代最早的单壶泄水型漏壶,对于研究我国天文学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鼎型熏炉——出于刘胜墓中室,是一种熏香用具。炉身敞口,腹微鼓、平底,下有立兽朱雀状三足高。腹地中心有13个小孔,焚香时,灰烬落入承盘,可从缺口处加以清除。

鼎型熏炉、炉形铜灯、熊足铜鼎等(李政葳/摄)

■“高压锅”

熊足铜鼎——出土于刘胜墓中室。鼎腹侧有两个长方形耳,耳上有轴,轴上穿一伏兽。顶盖上另有4个等距小立兽。合盖后,将耳上伏兽翻向盖上,再旋转鼎盖,将伏兽卡在小立兽的颔下,鼎盖遂锁闭,其原理类似现在的高压锅。

幄帐铜帐构——这种幄帐上有铜质鎏金的大小构件102件,零件上有一、二、三等记号,可组装成14类构件。幄帐内不设立柱,顶盖采用桁架结构,这是建筑史上一大进步。铜构件在工艺上采用凹槽叠压扣合、承插、折叠以及销孔固定等形式,既便于拆装又不失牢固。

幄帐是汉代贵族家居和出行的必备之物,刘胜墓出土了两件十分精巧的幄帐,一具为四阿式顶长方形幄帐,一具为四角攒尖式方形幄帐。出土时木制帐架和纤维帐幕已朽毁,仅存连接帐架的铜制帐构,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完整成套的汉代幄帐帐构。

四阿式顶长方形幄帐与四角攒尖式方形幄帐(李政葳/摄)

■“智能锁”

铜顶门器——刘胜墓后室石门上的装置。安装在地面上一长方形槽内,作长方形刨状,后端石铅加重,中部横贯一圆轴,由于前轻后重的关系,后端下垂,前端翘出地面。门关合后,压下顶门器的前端而过,关合后前端又自然翘起,顶住双门,形成“暗闩”,使门不能自外推开。

另一个是窦绾墓后室石门上的装置,安装位置与刘胜墓不同,安装在石门两门扉合缝顶端的凹槽内,顶门器一头宽、一头窄。当石门关闭时,顶门器被慢慢托入凹槽,等石门关严后,顶门器自然下落,将门顶死。

铜顶门器(李政葳/摄)

■“医疗枕头”

鎏金镶玉铜枕——在刘胜的金缕玉衣头部下面。铜枕两端饰以龙首,足作龙爪状,枕的四面镶玉,玉以各种透雕龙纹做装饰。枕中装有花椒,具有麻醉、止痛、驱虫、抗菌的效用。

高端系统节能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高档断桥铝合金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