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政策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政策研究

Tom 0

大家好,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政策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政策研究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政策和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政策研究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部分理财产品不能买?监管已发话,持有的请自查,你还在买吗?恒大理财谁监管中央23年p2p最新政策监管约谈六大行,以后银行理财要怎么买?部分理财产品不能买?监管已发话,持有的请自查,你还在买吗?谢谢邀答。

不能买不代表风险大,以前我在银行工作的时候,有些产品停售,好多客户就后悔没早点买,一点不耽误后期的兑付。

只是现在国家监管政策有变,有些产品不能卖了而已。

就如同,曾经很多人买理财产品的第一步就是买银行发放的保本理财,协议上明确说明这是保本的,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客户很喜欢这种产品,比存款利息高还基本没啥风险,即使最后真的没有利息,最起码本是保住了,所以保本理财最火的那几年,利息还是不低的,大叔大妈们也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红利。

以前的时候,银行会代售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那时很多保险产品会把收益直接打在保单上,保证到期会有这个收益。

记得那时过年,大厅里到处都是售卖签约的客户,因为收益明明白白写在保单上,收益就是受保障的,而且是我们银行自己旗下的保险公司,风险也是老百姓能接受的,说白了,只要老百姓心里有底,管你是定期、理财还是保险,老百姓都是可以接受的。

2017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标志着保本理财这一说法和产品一去不复返了,银行不能再明目张胆地打着保本理财的名号,让老百姓们买理财了。

这下,老百姓看不到保本二字,心里就慌了,这以后上哪理财啊?这么多年,再去存定期,看到那个利率,少得可怜,真心不愿再去存了。

现在的理财,不会再和你说保本不保本,只会说自营还是代销,保险产品也不会将收益率打在保单上,只会说看现金价值表。

其实,大可不必慌,大银行的理财还是有保障的,如果担心风险,可以选择他们的自营理财,这个还是相对靠谱的。

另外,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放在定期理财里,因为这个和定期存款不一样,不到期是取不出来的。

如果是巨额资金,最好也不要放到一个银行,因为赎回时可能会触发大额赎回,很不方便,但如果银行针对这笔巨额资金单独做了一个理财计划,收益很不错,就可以单独考虑下。

理财有风险,入手需谨慎。

买理财还是要到正规的银行进行购买,不要相信网络上的一些理财平台或者理财公司,看着收益很诱人,一旦拿不回来,哭都来不及。

要记住,收益和风险总是成正比的。

恒大理财谁监管有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监管!恒大集团出现风险主要源于自身经营不善、盲目扩张。境外美元债市场是高度市场化的,投资人较为成熟、甄别能力较强,对于相关问题的处理也有清晰的法律规定和程序。

短期个别房企出现风险,不会影响中长期市场的正常融资功能。近期,境内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一些中资房企开始回购境外债券,部分投资人也开始买入中资房企美元债券。

中央23年p2p最新政策最新国家对非法集资安排是组织开展全国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整治行动。对民间投资理财、P2P网络借贷、农民合作社、房地产、私募基金等重点领域和民办教育、地方交易场所、相互保险等风险点进行全面排查,摸清风险底数,依法分类处置,铲除非法集资滋生的土壤。

监管约谈六大行,以后银行理财要怎么买?监管约谈六大行,以后银行理财要怎么买?

资管新规过渡期到2021年年底就结束了,银行业的理财产品也将迎来考验。那些存量的保本理财是否已经全部出清?新增的理财产品是不是真的净值型产品?这些都是监管部门,接下来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为了做好资管新规的落地实施工作,近日有消息说,监管部门召集六大国有银行开会,就存量理财产品整改情况提出了具体要求。

大概要求是到2021年末,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除严格按照现行监管规定使用摊余成本计量外,理财产品从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增的直接和间接投资的资产,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暂不允许对除未上市企业股权外的资产采用成本法估值。

从这些要求来看,这些国有银行存量保本理财产品还是存在较大的出清压力。估值方法的转化也会影响到理财产品的销售。

不过从这件事情上来看,监管部门对于银行业理财产品的整改情况,开始了一定的验收检查工作。

事实上,就在7月份的时候,就有一家银行,因为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不合理而受到了银保监会的处罚。

那么资管新规落地之后,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和以前相比,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净值型理财产品能不能买?该如何买?

很多人比较关心这个问题。准确的说,净值型的理财产品的风险比以前减小了。也许有人会说,以前是没有风险的,是保本保息的。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银行理财产品无论任何时候都是有风险的,只是在监管方面要求打破刚性兑付之前,这部分风险由银行承接了而已。

对于个人来说,表面上看,是没有风险的,但是银行却因此积聚了巨大的风险,而这些风险最终还是给传导给个人消费者,而到了那个时候,所承担的风险就更加大了。

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回归了本源,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大大减少了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另外,现在理财产品都是有专业化的队伍在管理,他们所设计的理财产品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加安全。

理财产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中长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比例,让银行理财产品和所投资的底层资产的期限相匹配,这样风险也就降低了很多。增大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比例,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

所以,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风险降低之后,来的人比以前更加多了。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理财报告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21年6月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高达6137.73万个,比年初增长了47.45%,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37.71%,累计为客户创造了4137.51亿元收益。

即便如此,我们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不能像以前那样闭着眼睛买了,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对应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从而降低风险。

OK,关于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政策和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政策研究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动测量仪器

影像仪

影像仪测量仪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