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

【推荐】俄罗斯黑客大爆料赔偿基金美国为何让中国出钱俄罗斯基金

Rose 0

大家好,解读天下大事,深究事件根源。欢迎关注墨家君。

近日,一年一度的气候大会落幕了。就在气候大会召开前夕,西方的行为艺术家为了这个所谓的“温室气体”,没少去祸害博物馆里的名画,算是为气候大会烘托了足够的气氛。不过,这次会议还真的整出了个新花样,各国同意设立一个基金机制,以补偿因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从而导致贫穷国家遭受的损失和损害。

这本是一件好事,但西方的一个操作又让整个事情变了味。

既然是个基金,就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钱从哪里来?第二,钱该给谁?

本来答案是很简单的。钱应该由富裕国家出,也就是那些过去人均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祸害地球最多、享受红利最多的那些国家,来拯救和重建遭受气候灾害的发展中国家。

但是,根据《华尔街日报》采访谈判代表后透露出来的消息说,美西方在谈判中,提出一个附加要求:将基金的援助目标限定为最贫穷国家,从而避免钱流向中国和其他那些发展中国家中的“有钱国家”。不想给钱还不够,美西方还要求中国、海湾国家以及其他所谓的“高收入”发展中国家也要出份子钱。

本次气候大会,除了这个基金要开始“融资”以外,其他一无所成,实现要谈的一个都没谈成,既没有同意淘汰化石燃料,也没有达成什么措施以便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以内,总之,没有任何硬核的、本质的举动,本届气候大会的结果,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努力的失败”。

巴基斯坦3300万人被洪水影响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观点。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喊着要控制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要把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条约也签了不少,欧盟也快要开始征收碳关税了。但到本国执行的时候,就开始各说各话,各找个妈,这也是美西方的基础操作。比如去年开气候大会的时候,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公布了一项政府计划,承诺本国到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即从大气中清除的二氧化碳量与其排放量相同或更多。然而他只公布了气候政策的计划目标,却拒绝公布实施该计划的步骤和细节,莫里森甚至说了一句名言:“以后终究是会公布的”。

连澳大利亚人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媒体痛骂这一计划只是为了迎合当前“气候变化氛围”的一场“骗局”。“只是幻灯片、口号,而不是解决方案”。

这就让人产出了一种困惑:西方高唱“全球变暖”的高调,实质上却没有什么行动。显然他们是不担心温室气体的。那他们为什么要积极营造“绿色氛围”?气候议题背后有什么样的大国博弈?全球变暖是真实存在的吗?是什么气体导致全球变暖?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介绍一位失败的政客。喜欢的朋友,还拜托大家点赞关注支持,谢谢大家。

下面,我们正片开始。

艾伯特·戈尔是个著名的环保主义者。早在1988年,还只是个参议院议员的他就在华盛顿主持召开了气候议题听证会,在他和一些政客、媒体、专家的推动下,气候话题开始迅速崛起并成为主流观点。

很快,媒体舆论统一了气候变暖的原因——由于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排放过多所造成,换言之,是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化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随后形成了下面这个推导式:工业化生产→人类排放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增强→地球升温→今天的人类正面空前的生存危机。这个因果链条,已成为真理,有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性。

时间到了1997年,环保主义者戈尔已经当了5年美国副总统,作为克林顿的副手,他理所当然的将在2000年的大选中代表民主党竞选新一任总统。他为自己打造的人设就是环保斗士,为此他积极推动《京都议定书》的出台。

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京都议定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 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大会协议文件。但是时光到了2012年,只有欧洲国家,包括俄罗斯在内,在认真履行这份条约,其他的发达国家,并没有很好的落实《京都议定书》,碳排放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美国和加拿大,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退出了《京都议定书》。此外,日本作为《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地,不仅不执行《京都议定书》,碳排放量反而大增15%以上。

北美率先倡导《京都议定书》,却反而率先退出,这和戈尔竞选总统失败有关系。这个人成也环保,败也环保。他因为《京都议定书》刷了一大波声望,也因为《京都议定书》大大得罪了美国制造业和石油财团。2000 年总统选举败给小布什后,戈尔退出政坛,利用多年在政坛上积累的声望和人脉关系,不遗余力的宣传全球变暖危机。2006年,他更是主持拍摄了一部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全球变暖这个公式,做了形象化阐释,该片影响非常深远。他本人也因此被塑造成拯救地球的先驱和卫士。

戈尔副总统

但是,我们必须提出一个问题:二氧化碳真的是造成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吗?或者说,工业化发展,真的会毁灭人类的未来吗?对这一理论的质疑声从未停止,就在《难以忽视的真相》上映一年后,英国独立电视台制作了一部针锋相对的纪录片——《全球变暖的大骗局》。

这本纪录片一开始就旗帜鲜明的否定了“人类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说法,斥责它为“谎言、当代最大的骗局”。

这本纪录片采访了几位知名气象学家,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立论:气候一直在变化,在地球的漫长史中,有多个气温比现在更高的时期,现在的气温也没有什么不寻常之处。而且也有很多时期,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量是现在的三倍,有时甚至是现在的十倍。科学证据并不支 持——二氧化碳引起气候变化,以及人为因素影响气候变化的观点。

针对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工业化发展的观点,纪录片也持反对意见。导演援引了气象学家提供的数据——在汽车和飞机发明出来以前,气温已经开始升高。记录显示,大部分的气温是在1940年以前升高的,而当时的工业生产只集中在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直到二次大战后,全世界才进入工业生产的爆发期。然而气象记录显示,二十世纪中期,全球温度只升高了不到0.5℃,而后的40年间甚至有所下降。

此外,纪录片采访的气象学家认为, 二氧化碳只占地球大气中很少一部分。而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又只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百分之几,地球上的火山、海洋和动植物,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比工厂、汽车、和人类加起来的还要多好几十倍。

纪录片

那么,到底是什么引起气候变化的呢?

纪录片采访的太阳物理学家皮埃尔斯·柯宾认为,是太阳,是太阳黑子造成的。

至此,气候变暖话题出现了正方和反方代表,纪录片《全球变暖的大骗局》提出的问题,不断被质疑全球变暖理论的人士引用。而两年后,一份疑似来自俄罗斯黑客的邮件,似乎作证了这本纪录片的观点。

2009年11月,黑客入侵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电子邮箱,盗走1073封邮件,总计约100万字,随后上传到英国一个专业气象论坛里。

论坛管理员发现了这个帖子,迅速删帖,然后通知东英吉利大学。

两天后,黑客干脆把邮件上传到俄罗斯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国立大学的服务器上。该学校网站是受到俄联邦安全局监控保护的,英国人这下没法404了。于是,邮件就从俄罗斯开始,在全球互联网上疯狂传播。

其实,邮件的主题并没什么特殊的,就是英美两国科学家在过去13年里,关于气象记录的交流记录。但内容,仿佛就是我们刚刚说的纪录片的翻版。一封来自美国气候学家的邮件里提到,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减缓,这是科学无法解释的。另一封邮件里则说,自1960年以来,全球气温上升趋势几乎停止。

为此,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主任琼斯教授,使用了“trick”这个词,就是计谋的意思。他的计谋,是暗示同僚们修改一下原始数据,特别是不利于证明气候变暖理论的原始数据。

另一位东英吉利大学的教授,还在邮件中大骂怀疑气候变暖是阴谋论的同行,威胁要把后者“打得满地找牙”。

邮件门事件后,东英吉利大学那位指使用“trick”的琼斯教授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宣布辞职。然后呢,东英吉利大学就把锅甩给他了,说他这种科学家在研究气候变化的问题中的确存在不严谨的行为,但全球变暖是不容质疑的事实。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要问,这个东英吉利大学是什么情况?怎么戏这么多?

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是全球变暖的理论大本营。他们提供的理论弹药,通过一个联合国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文简称IPCC,宣扬到全世界。而这个IPCC成立后发布的第一份报告,就受到前面说的地球卫士、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指点。

说到IPCC,纪录片《全球变暖的大骗局》也把批判矛头直指这个部门,导演称该部门和其他联合国机构一样,都是被大国政治操控的。多年来,也一直质疑IPCC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人类的未来,其背后隐藏着国际发展权之争,以及“碳交易”利益。

当然,《全球变暖的大骗局》这本纪录片相信的人多,反对的人更多。

东英吉利大学

英国BBC时事与新闻栏目监制、著名环境记者杰瑞米·布里斯托就从专业角度分析了纪录片的破绽,他说,尽管影片采访了多位气象学、气候学、海洋学、生物地理学和古气候学的教授,但导演大概深谙bbc传统技能,把几位专家的原话断章取义,截取片段,得出了和专家原话相反的结论。

其实,听完正反两面的观点,我们作为一个普通吃瓜群众,真的有点不太懂了:他们说的好像都很有道理,都给出了权威的数据,都提出了令人警醒的观点。但是,结论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该相信谁呢?

对此,原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的观点是:目前人们的认知水平也有限,还不足以回答涉及气候变化的所有科学问题。因此,对气候变化一些科学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甚至是比较激烈的科学争论,也是很正常的。

但郑老也认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确是个客观事实,这与人类活动有日渐显现的联系,已经为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普遍认同。因此,我们不能以学术争论的存在为由而否认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不能否认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艰巨性和现实性,更不能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

总之,不管科学之争,他们吵他们的,我们管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就行。

尽管质疑始终存在,全球气候变暖观点仍是主流。IPCC发布的报告称,情景分析显

示,如果要保持气温升高低于2度的话,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应比2010年减少40-70%,到2100年保持排放零增长。然而这样的减排程度远高于大多数国家的减排计划。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当为减排做努力。

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正如我们视频开头所说,除了那个忽悠大家“出钱”的赔偿基金,以及欧盟的碳关税以外,西方国家没有什么实质性行动。

其实,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环境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都是各国利益博弈的结果。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于限制对能源的消耗,所以应该是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这是个大问题,也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各国争论的焦点。俄罗斯黑客揭发的邮件正好就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一些质疑全球变暖理论是发达国家阴谋的言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政治层面上的质疑,我们有理由对西方现在这批极端环保主义保持警惕。

极端环保主义者近年来干的事情,比如裸奔、破坏名画,各种行为艺术,多少给普通民众一种“他们脑子是不是瓦特”了感觉。但是,他们只是被政客拿来当枪使的工具。当更深层的利益显现时,各国政府就会把这些人捧的很高。欧洲政治家们尤其热衷,因为他们捕捉到了全球的绿色革命的契机,绿色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已经崛起了。迎合绿党的主张,积极从事所谓的“环保行动”可以多出不少选票,就像多年前的美国副总统戈尔一样。

现在,最积极推动气候议题的是欧洲国家,它们乐此不疲的推动着这一场全球的气候战争,完全是出于利益的考量,不仅仅包括前文提到的获得“绿色政治”的支持,更是旨在夺取世界的主导权。

其一,是要占领世界的道德制高点,将“气候议题”变成一种政治正确;

其二,是为了产业升级,或转而采用可替代能源,进一步催生绿能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旦全球都走向绿色经济,仅凭欧洲人手中掌握的核心技术一项,也足以保证他们获得巨大的利益回报。这不,他们已经要征收碳关税了。

其三,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打压。二氧化碳是工业化的象征,和经济增长有关。对经济高速成长中的新兴工业国来说,由于国民经济结构中,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附加值低的低端产业占主导。这种经济模式决定了他们无论是总体能耗还是单位能耗都非常大。要保持现阶段和未来的提升,对化石类能源的依赖都非常严重。一旦总量排放被严格限制,那就意味着能源供应将无法得到保证,经济发展也自然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明显可以看出碳交易背后的目的,是要掠夺并扼杀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金砖新兴国家。这里倒不是我们,我们有实力、有技术实现产业升级的步子,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模式。倒霉的是那些本来有希望接收产业转移的国家,比如越南、印度等国,在起飞的阶段就会被折断翅膀。

也许,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全球变暖的确存在着,而人们最初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也是本着保护人类生存的宗旨,只是在后来的过程中,西方国家看到了全球变暖带来的政治契机,给这个气候科学问题赋予了新的政治色彩。正是气候议题背后的这一系列的博弈,尤其是大国间出于国家利益的政治斗争,使全球变暖带上了浓厚的政治意义。

全球变暖与否,理应是不断去探究和证实的科学问题,而不是西方国家借以充当利益诉求的口号和旗帜。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关注,我们下期不见不散,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发达国家同意设立气候损害基金,但又想给中国挖坑

哥本哈根国际气候谈判的博弈树相关均衡分析_王维国

澳减排计划被批是“骗局”_郝爽言

全球气候变暖_真相与骗局_宋铁军

《京都议定书》背后的政治博弈_申薇

上海影像仪官方

自动测量仪

自动测量仪公司

光学影像量测仪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