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余额宝限额货币基金前进-什么是货币基金限额
前两天,余额宝上限调整,上了微博热搜榜,再一次见证“娱乐至死”才是网红要义——吃瓜群众围观,将其送上热搜的点在于:无论余额宝上限调到10万还是25万都与自己无关,一则严肃新闻愣是被刷成了“晒穷”比赛。
调整上限,是因为余额宝担心会被限额。余额宝扩张规模太快,监管层担心这种超大体量货币基金可能引发诸如“大额赎回”这种极端情况的风险,毕竟,去年年底,货币基金市场的确不太平,资金体量大到超越招商银行(港股03968),从而触碰政治敏感,证监会下发《公募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新规》被视为余额宝收缩规模的直接原因。吃瓜群众忙着自嘲自己并不能达到上限,关注的点显然背离了初衷。回归到风险本身来看,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金风险在哪里?
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主体无非两类,一类是个人,一类是机构。在货币市场基金中,有的以个人持有为主,有的以机构持有为主。实际上,对于基金来说,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不让人“省心”。
由于机构投资者往往以大体量资金进入基金,所以享有较高议价权,最直接表现在,一些基金对银行来的大资金不设赎回费。赎回费是已持有基金单位的投资者向基金管理人卖出基金单位时所支付的手续费,通常会计入基金资产,目的是对其他基金持有人安排的一种补偿机制。如果基金对强势资金不设赎回费,但资金方一定要拿回钱的时候,这种补偿由谁来承担呢?在当前刚性兑付的环境下,就变成了基金管理人自己拿出资金补漏。而且,机构赎回往往是大额赎回,单一机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机构,从而引发数起大额赎回,对基金产生极大伤害。
而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货币市场基金,这种累积伤害力要弱一些。首先,个人投资者要拿回钱一定要交赎回费,且金额体量不大,不会对基金本身造成太大冲击;当然也有“群体性挤兑”现象,代表个人投资者大范围对该基金不信任,担心拿不回钱。货币市场基金这种“拿不回钱”的风险有多高呢?这与基金的投资标的紧密相关。货币市场基金投资标的主要在货币市场上短期有价证券,属于时间短、票息低、流动性高、风险低的票据。
与货币市场基金另一个联系紧密的词是协议存款,即基金与银行通过签订协议约定存放利率存放一定期限、一定金额以上的存款,流动性较差,但利率较高,即相当于普通投资者的资金以更高收益存放进了银行。尽管2014年协议存款历经了一波严监管,目前大体量货币基金仍然能够与银行进行存款议价,进而获取更高的利息,这是货币基金拉高收益率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各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均在0.3%左右,而在2017年8月16日国内各货币基金7日年化均在4%上下浮动,两者利率存在严重偏离,同时也让货币市场基金有更大吸引力。尽管在重重政策下,余额宝的市场表现不再“骁勇”,但其将货币市场基金带到了普通投资者面前,开展了一场有效的投资者教育。同时,不断发展的金融科技,也为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证券时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