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区域价差恢复,玉米-淀粉价差趋向回归,玉米越来越理智了-玉米比淀粉差价多少才不赔钱
伴随产区天气好转以及收割进程加快,近期基层上量明显好转,港口集港量也逐步增多,10月21日,锦州港晨间玉米到货281车,11500吨;火运到港4车,240吨;到货总量相比一周前增加。
但是也有部分地区依然在饱受疫情的影响,粮源流通不畅,尤其黑龙江北部地区和内蒙古中部地区,疫情依然是阻碍玉米上量的重要因素,后期还需要随时关注。当前玉米盘面价格已经升水现货80元/吨,
在现货面临回调的风险下,盘面也很难继续上冲
。
进入10月下旬,供给市场将会越来越宽松,需求会继续稳步回升,进口玉米和相关替代品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高位运行,
综合看,玉米市场难有较大的单边行情,警惕当前的高位回调风险,中长线可以考虑低位买入。
东北-华北价差逐步恢复,贸易有好转迹象
近期在基层的上量冲击下,东北产区价格有所下调,相比开称初期降幅50-80元/吨。华北地区,受疫情突发和农户的较强的惜售情绪影响,企业厂前到货减少,企业不断上调价格,当前平均收购价格达到2800元/吨,相比节前上涨50元/吨。
东北-华北价差有所缩小,贸易有好转迹象
,以哈尔滨为例,当地玉米装车价格2600元/吨,加上运费220元/吨,入关的成本价格2820元/吨,基本和山东当地企业的收购价格相当,但是依然没有贸易利润,后期伴随区域价差进一步缩小,利润空间将会相应增加,从而促进贸易流通。
玉米-淀粉价差开始回归,关注副产品变化
对于淀粉-玉米价差是当前市场讨论的热点,11月淀粉和玉米基本是平水状态,刷新了历史极值。之前的分析文章中提到造成淀粉-玉米价差走向极端主要是三个原因,我们现在来看,这三个原因已经让价差有较大的改观。
首先,豆粕的大幅上涨带动玉米副产品的强势,从而对冲掉了部分生产成本,加上淀粉本身处于去库存周期和疫情影响下游消费,淀粉的价格走势偏弱,然而玉米还在上涨通道中,这就造成了原料和产品价格的极度压缩。如今豆粕现货已经有所下调,玉米副产品相应也会调整。
其次,前期东北-华北一个价格也是导致价差极致的原因,华北玉米价格相比往年降低了,相应生产淀粉的成本也大幅降低,可以说区域价差的不合理也影响了淀粉的正常竞争,部分企业为了去库存不得不降价销售。当前看,东北价格已经下调,华北价格稳步上涨,区域价差在逐步修复中,淀粉的区域价格也会恢复正常。
最后,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淀粉自身的下游消费市场,目前淀粉去库存比较顺利,下游企业拿货积极性较高,加上四季度本身就是淀粉消费旺季,伴随造纸、食品、发酵行业的开工率回升,淀粉走货明显好转,淀粉价格开启了上涨行情。
总之,玉米-淀粉价差已经从极端情况向正常水平开始回归,这其中还有一个不确定性的因素就是玉米副产品的价格能不能顺利回归,这就决定了玉米-淀粉价差能否回归之前的水平,从豆粕的基本面情况看,12月份之前进口大豆到港量是逐步增加的趋势,加上国内临储大豆的拍卖供给,整体供应市场是宽松的,豆粕价格会由强势转向弱势,因此玉米副产品价格还会进一步调低,后期持续关注价格变化。
综上所述,进入10月下旬,玉米市场还是比较理智,区域价差在趋向合理化,促进了贸易流通。在玉米区域价格合理化、豆粕价格回调以及淀粉自身的基本面好转之后,玉米-淀粉价差也在顺利回归中,后期重点关注玉米副产品的价格能否回到以往水平,这是玉米-淀粉价差能否回归正常的关键。